这文章是过去一个熟人的,他写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是比较真实反映一些东西,看了太多假的和半真半假的文章,再看他的文章,感觉此处该有思考,我们是孩子。我们有孩子,我们会变成老人,孩子也会变成老人,我们到底要怎么对待老人?特别是自己的老人。
打 个 电 话 给 父 母
(冯云刚散文)
老人晚年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有些凄凉,有谁还没有见过冬天萧瑟的荒野。年龄越大,身体出现的毛病越多。骨骼和肌肉、上下内外这儿疼那里难受的,浑身没个好地方,最后都麻木了。尽管如此,尚未进入痴呆状态的老人,没有一个把脑子闲下来的。对于他们的孩子,挂着这个念着那个。这其实都已无济于事,最后一个个终还是孤零零地走了。他们平日里也大都不断地等和盼,等盼什么,我们不知道么?最终大多也不可能如愿,等不来盼不到,但是他们不抱怨,只有失落一天天被堆积起来,带了走。
老人需要的并不多,空不空巢留不留守都一样。他们并不太需要多么良好的生活条件,最需要的是儿女的一个电话和常回家看看,想看见儿女的健康和快乐。儿女需要的往往都是堆金积玉及诗和远方,更需要把自己的儿女捧在手心含在口中,独不需要父母所需要的。傍晚,村子里有一家为老父亲出殡的。老人一儿二女,听一女哭道:“我的亲爹啊,你怎么把我扔下,不管我了。”不让父母把你扔下,是因为你自私地需要父母的陪伴。这使我立马想到很多人写了关于父母的文章。写得都挺好,起意也不错,什么父母的难辛不易啦、父母走了家就没啦、家乡变成故乡啦等等。这都能体现出儿女自私地需求父母的陪伴,当然更痛心父母的老去不提。但儿女往往把父母的需求一次一次地落了空。老人走了,什么也都放下了。生者往往也随着时间流逝,从精神上又把逝者放下。不管有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你是你我是我的意识重了,再去解释和感悟情感这个词是可笑无聊的。
常有人说“孝不能等”,听来颇有道理。岂不闻老子曰“大道不昭”。这是说孝则孝,可无所不用其极,不必把四个字整天挂嘴边去练习嘴皮功夫。母亲大寿之日,诸子共贺。一姊提议播放随身带来的几支歌《常回家看看》、《父亲》、《母亲》,父亲是登天的梯、拉车的牛、母亲包的三鲜馅饺子等,一唱就唱哭了好几个人。那可能是母亲最开心的一刻了,当时母亲或许把什么也放下了。哭罢饭后,又各忙各的去了。有谁敢说自己已把孝做好,或已经尽力了。我们尽力了么?曹雪芹有言,“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自古痴心爹娘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豆字不识几个经典一篇不阅,满肚子对生命的感悟,大谈感恩和正能量,甚至把手机朋友圈看的比爹娘重要,你会说'娘,我很孝顺,我先看看发发朋友圈再给您打电话,稍等'么?孝果真不能等么?上帝什么都能看见包括人们打妄语,只是我们知道的太少罢了。
各自忙的当然会是各自的各种放不下了。理由多为努力奋斗、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免父母牵挂等,是为一孝。其实我们放不下的往往不是老人最关心的,老人的牵挂大多是儿女的健康与快乐,并非后代当了多大的官发了多大的财。我们时常由于人在江湖把父母放下,却又独未放不下自己的儿女,这叫本末倒置,心术不正,不走正道。
此心术不正者,犹如早晨睁开眼就会看见生活中假货一般,铺天盖地。我们根本没有心思去培植无私常施以水肥,一味追求虚假把自己打扮成个善良的角色。不把本末倒置的心术不正根除,走上正道,我们绝不是真正的善良者!在佛家看来,因果无处不在,此心术不正,恶报甚重,少感念父母多偏爱子孙者,子孙必缺兴旺,或存余殃。
老人把儿女养育长大是最艰难的事,儿女有时间就多陪伴老人没时间就多给老人打个电话是最容易的事。把我们一天到晚握在手中的手机用于正道,包括给父母打个电话。老人从不阻止儿女的忙碌,我们总是忘记自己也将很快做了老人。老人并不去贪图争夺儿女的金银和享乐,儿女却总把担忧和孤独精制成送给老人的礼物。我们残烛之年不经常收到儿女电话凄孤如脱毛老狗摇晃于胡同口时,这不是报应又是什么?什么诗和远方,量我们也走不了多远。
算了。
2016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