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3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3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5-04 05:20 被阅读0次

          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家长为了孩子竭尽所能,而孩子为了不被工厂化教育所困超级叛逆的现象,或许会因学习中心的出现而改变。

            学习中心式教育的实现,需要从整体因素考虑,需要各界共同关注与促进。

            第二章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一样吗?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大学生,他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学习中心学习艺术,然后在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科技,而且学习中心可以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学习中心没有固定教室,每个房间都要预约
            现在,老同学见面,喜欢说,你是哪个班的,二班的,还是三班的,谁谁谁是隔壁班的。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生,不会有这个概念。
            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从约定俗成的定义来看,班级是学校中的班次与年级的总称。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教室呢,则是学校里教师对学生正式授课的地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空间。
            当每个学生有只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只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时间安排时,传统的固定班级、固定教室的格局自然就被打破了。
            你不要以为我在信口开河,北京已经有学校做过这样的实验了。
            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其实就类似于未来学习中心与传统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科任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课程和层次班级走班上课。
            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更像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传统的学校往往管理层级很多,管理人员很多,工作效率不高。
            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没有以“校长室”为核心的集权式领导机构。
            由于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和陪伴者,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成长需求,彼此之间是以互相选择进行“投票”的,每一方的选择都遵从了自我意志,教与学都不再需要烦琐的检查和考核评价。同时,学生的自组织能力也是教师所要提供的重要学习与指导内容之一。
            所以,未来的学习中心,在教学的核心业务上是扁平化管理,甚至会基本成为自组织管理,会出现“多中心”的方式。这是以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以每一个卓越课程为中心,组成的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它的运行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当然,未来学习中心也将保留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但是,学习中心里的管理部门,更像一个服务机构而非领导机构,更像一个咨询机构而非控制机构。在未来学习中心的管理部门里,将建立起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服务体制。一方面,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组队提出合理的建议,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与兴趣选择不同学习中心的课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考虑教师的需求,帮助教师准备各种教学资源与工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协调不同学习中心的教师资源。
            因此,未来学习中心更像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及时周到的服务与支持。
            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
            未来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学习中心可以是类似于传统中小学的学习机构,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大学。只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如果他们回答问题达到一定标准,电脑就会自动让他们进入下一环节学习。如果他们需要额外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电脑会给出额外的学习章节和练习。
            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
            未来,各种培训机构,也可以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类似今天的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将会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习中心。
            没有统一的教材
            在传统学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教学用书。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在传统学校,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学生“读透教材”,以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习体系坚如磐石。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演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
            教材固然重要,未来学习中心也会有相应的教材,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用统一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编写的,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确定的。它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衡量的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总的来说,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评价为手段的教材运行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创造探索就显得不够了。
            过去我们采用过“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和使用体系。这样的体系对于鼓励教材创新迭代、提升教材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所以导致现在规定全国部分人文学科使用全国统一教材。但是,从提高教材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强调国家教育基准,规范课程标准,强化教材审查和质量把关。因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达到基本标准和通过考试评价,更是为了学习得更好、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所以应该有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挑战级别的教材。
    从国际经验来看,要保证一个国家的教育品质和教材质量,需要有一批一辈子从事教材研究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在许多发达国家,一本教材往往不断修订,先后达十几个版次、几十个版次,甚至几代人接力编写,这才确保了教材质量和教育品质。
            所以,未来学习中心的教材,国家教育部门只需要确定基本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则引入竞争机制,最后由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共同选择优秀教材。教师可以在众多的通过审定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材。
            所以,未来学习中心的教材将更加多元,允许学生和教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
          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
            未来的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会更加有弹性。
            未来学习中心是全天候的,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也没有寒暑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学习时间。这样,学习中心的设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整个教育资源会实现进一步的集约化。
            我们传统的学校生活节奏与节假日安排,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适应的,甚至和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有很大的联系,是以成年人的工作为中心设计的。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就曾经激烈抨击寒暑假制度。他认为这是“农耕社会的残留物”。不仅造成了大量教育设施的闲置,也造成了对金钱和时间的大量浪费。更重要的是,寒暑假让学习进度中途搁置,“知识的连贯性被打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付诸东流”。他用骑自行车来比喻,在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一直蹬车要比停下来重新起步容易得多。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       
            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
            只有突破学制思维,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学制,才是解决中国学制问题未来的方向。正如只有突破教师编制,来思考中国未来的教师,才是解决中国教师问题未来的方向。
            现在学生7周岁入学,少一天都不行。
            每天早上8点上课,晚一分钟就是迟到。
            规定7岁入学或者8岁入学,也是很不合理的。为了赶上报名,赶上9月1号开学,有一些母亲甚至剖腹生产,让孩子提前来到这个世界,人为地破坏了生命自身的节律。
            同样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发展、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学生不可以5岁入学,甚至9岁或者12岁入学呢?
            同样,为什么每天早晨必须8点开始上第一节课,迟到就要受罚,而不可以9点甚至11点上课呢?为什么不能允许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呢?
            学生的生物钟是不一样的,统一的时间上学,仍然是大工业时代整齐划一的管理办法。未来学校一定会更加个性化、弹性化,未来学习中心将采取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我们完全没必要像现在这样准时准点来上课,准时准点办入学手续。
            因此,未来的学习周期和整个学习计划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的,小学生不一定要7岁或者8岁入学,早一点或者晚一点也可以。在孩子想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习,学习是一个线性的、流动性的过程。
            所以,未来肯定不会去查学生的身份证,不强制要求必须是在7月或者8月31号之前出生的孩子才能入学。没有必要,因为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所有的学习记录都可以保存在学分银行和不同的数据中心。
            学生也可以根据父母的工作特点来安排何时学习,何时休息,何时度假。未来也没有留级制度,学完了一门课程就有一个课程认证,然后就记载到你个人的学分银行上,所以学习的时间会更有弹性,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
            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
            未来学习中心有可能将不存在专门为老年人办的老年大学,以及为幼儿办的幼儿园这样的单一的机构,学习中心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服务,混龄学习将成为重要的特点,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课堂上课,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学习,仍然会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未知世界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所有的学习机构都可能转变成有自身特色的学习中心,不同的人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机构。
            未来社会,政府将不仅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支持,也会为所有人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不仅购买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的方式鼓励人们终身学习。既然是终身学习,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学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学习中心相遇,在不同的课堂相遇,就应该是常见的现象,而不是难得的风景。
            未来学习中心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不仅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使用,而且能够打破现在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过程更有趣,不同的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未来的教师队伍将更加开放多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曾经说,在知识网络化以后,房间里面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前给你上课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仅仅依靠传统教师。
            未来学习中心会有一部分自聘教师,他们掌握着这个学习中心的优势课程资源与有效教学方法。但是大部分的课程资源可以购买,可以通过课程外包的方式派遣,也可以跨学习中心来调用教育资源。
            现在,体制内的一部分教师会成为“独立教师”或“自由教师”,组建自己的教学工作室或者课程公司,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服务。
            也有不少社会的优秀人才,通过自己的“绝活”和一技之长为学校提供特色课程资源。
            所以脸书(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将不再是神话,“得道为先”“能者为师”的格局将会形成。
            学习中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原因一: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进了教育的发展。
            我喜欢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原因。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
            我们知道,尽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等特点保证了其效率与优势,但学校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长期以来,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家庭都是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合作伙伴。尤其是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电影院、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丝·爱泼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共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
            在未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同的学习空间,不同的学习中心。三者的合作构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场效应”,会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这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状态。
            原因二:学习要回归生活
            学习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中心之所以出现那些形象特征的又一个内在因素,也是未来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方向。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100多年前,约翰·杜威严肃批评过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的弊端。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
            所以,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简化版”和“浓缩版”:“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当然,学校其实也不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简化版”和“浓缩版”,因为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目标、任务还是有所不同的。学校不可能成为工厂或者农场,直接从事生产劳作;也不可能成为政府机关,直接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但是,学校应该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生活。
            在未来学习中心,学习要回归生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指向幸福的生活,二是指向完整的生活。
            原因三:以知识为中心,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不是简单地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个“改变”,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原因。
            从学习的内在本质来说,现在的教育重点在知识,在教师的“教”,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知识展开的,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的。
            未来整个教育的变化,重心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必须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
            我什么时候学什么,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我的学习我自己做主。因为我要自己安排我的发展路径,我会安排我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内容,也就是说真正地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sa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