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医生利用解剖学经验在意识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一批哲学家讨论意识问题提供了营养。
约翰·洛克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同样是医师出生,曾在牛津大学受教于威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认为心智源于经验和自我反思。这为后来的先天后天之争埋下了伏笔。他认为,“意识是人对进入自己心灵的东西的知觉。”而那种对知觉的知觉或察觉就是反思。
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休谟发起了对未经证实的事物的怀疑,他希望利用牛顿的科学方法寻找和牛顿物理世界相洽的心智运作法则。
他将所有知觉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印象,其中包括外在感觉和诸如欲望、激情和情绪在内的内在反思;另一类为观念,来源于记忆或想象。他认为观念在本质上来自于印象,这就是他的复制原则。
他还提出了联系原则:即观念之间存在一种秘密的关联或联合,使得一个观念在出现时会引发其他观念。这种联系遵从三大原则:相似关系,时间和空间连续,因果连接。休谟意识到,因果连接能够让我们超越自身感觉:它可以连接当前与过去的经验,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休谟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所谓因果关系,它包含三大基本组成部分:时间优先,空间相邻,必然联系。
前面两个好理解,但是什么是必然联系?他发现,这种联系事实上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所谓因和果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观点是我们大脑根据经验形成的观念,而并不是我们赖以形成感觉的外在世界的真实属性。这就好像对于一条巴甫洛夫的狗来说,铃铛声和食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他总结道,人们之所以会坚信世界是统一的,且将来事件的影响与过去一致,不是因为理性,而是源于我们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建立在关联行为上的习惯。
据此,休谟认为,所谓自我无非是一堆由因果和类似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经验,诞生自我们绵延不绝的知觉活动。
同时,休谟提出了著名的剧场理论。他认为,心智就像一个剧院,诸多知觉你方唱罢我登场;知觉出现,消失,重现,以无数种姿态和方式交互。
但是,休谟没有意识到,我们脑中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静默的心智活动,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这个问题被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首先阐述,他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总结称“人类能做他想做的,却不能要他所想的”。
他认为意志即我们的潜意识驱动力,而我们的意识却无法察觉这一点。他认为,心智负责逻辑加工,表现完美,但意志才是意识问题的关键,它通过愿望、情绪、激情和关注填充了意识。按照叔本华的观点,意志就是求生欲,是让人类和所有动物繁衍的推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