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十】
《留须》云:“渐看郁郁复离离,忍遣芟除累剃师?潘鬓见来增老态,飞胡学得忆儿嬉。依稀草活抽芽日,仿佛花残露蒂时。犹自堪摩未堪捋,免教人把彦回嗤。”“属体风怀梦里春,鬑鬑羞忆啮妃唇。好陪觅句拈髭客,休对熏香薙面人。青缕细含微见影,紫珍才展便伤神。从渠长到星星日,敢向中涓戏效颦?”《咏题名录》云:“倚棹向通津,红笺閧市尘。买时惭启齿,展处暗伤神。千佛名经录,三生慧业因。未看先郑重,回视更逡巡。几辈曾盟笠,伊谁是积薪。名场惊绝迹,号舍记比邻。药铫相依切,风檐问讯频。独怜叉手客,未遇点头人。何敢轻余子?徒教怨不辰!穷通知有命,俯仰总嫌身。”《孙园剪牡丹归》云:“寻春闲访野人家,扶醉归来日未斜。买得扁舟小于叶,半容人坐半容花。”其他如:《落梅》云:“驿使再来休问信,美人已嫁莫相思。”《杏花》云:“开当落日怜微倦,嫁与东风恐不甘。”《偶成》云:“误书因想得,微倦觉眠佳。”
介祉好作无题诗,如:“衣上石华新唾迹,帐中霞彩旧丰神。”“登墙不惜三年望,展画谁甘百日呼。”人诮其轻薄,则云:“毕竟《闲情》累何德?不言惟有息夫人!”
芟除,音shān chú,释义:1、除草;刈除。唐·韦应物《新理西斋》诗:“草木无行次,闲暇一芟除。”宋·欧阳修《再论按察官吏状》:“蒿莱芜秽之地,必先力加垦辟芟除,待其成田,然后以时耘耨。”2、斩伐;消灭。《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复有纲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幸赖武王操,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区夏。”3、删削、删除。梁启超《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托辣斯立,则谓之竞争悉已芟除。”
剃师,音tì shī,即旧时的剃头匠。
潘鬓,音pān bìn,中年即鬓发斑白的代称。出自《昭明文选》卷十三潘岳〈赋庚·物色·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译文: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潘岳)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潘岳三十二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鬓”等作为中年即鬓发斑白的代称。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清·黄景仁《感旧杂诗》:“而今潘鬓渐成丝,记否羊车并载时。”
飞胡,音fēi hú,未见专门解释,意思应该是张飞的胡子。《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描述张飞的形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所以在戏剧舞台上,张飞满脸胡子,并根根挺立,硬如钢针,深得观众的喜爱,尤其男孩子们对张飞的一脸胡子多有钦慕,故有句“飞胡学得忆儿嬉”。但在《三国志》或其它正史中,对张飞的长相并无记载。
捋,多音字,音luō;lǚ。读luō时,指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水浒传》:“武松捋起双袖,握起尖刀。”如:捋袖子;捋桑叶。读lǚ时,指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敢捋虎须。”如:捋胡须,捋毛。
彦回,此处似乎刊印错误,应该是“颜回”。本条诗话中“犹自堪摩未堪捋,免教人把彦回嗤”一句,在原书中,“彦回”二字作了人名标记,必然是人名。根据史料考证,颜回早亡,去世时约三十一岁。因早逝,故后世的颜回画像上都没有胡须。而中国古代的男人一般都留胡子,只有小孩、女人、太监没有胡子,所以,颜回的画像上没有胡子,也被人嗤笑。另在《笑林广记》有个关于胡子的笑话,也与颜回有关。《胡答嘲》:颜回、子路、伯鱼三人私议曰:“夫子惟胡,故开口不脱‘乎’字。”颜回曰:“他对我说:‘回也,其庶乎。’”子路曰:“他对我说:‘由也,诲汝知之乎?’”伯鱼曰:“我家尊对我也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孔子在屏后闻之,出责伯鱼曰:“回是个短命,由是个不得其死的,说我胡出罢了。你是我的儿子,如何也来说我老子?”
属体,音zhǔ tǐ,未见专门解释,笔者认为是相拥在一起的意思。属,读zhǔ,意思是使聚集在一起;集合。《左传》:“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意(意向集中或倾向于某人或某事。亦犹倾心。指男女相爱悦)。体,读tǐ,指身体。
风怀,音fēng huái,释义:1、抱负,志向。《晋书·祖逖传赞》:“祖生烈烈,风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清·储秘书《甘州》词:“羡新诗似锦,风怀不减。”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头角峥嵘洵可怜,风怀潇洒亦神仙。”2、犹风情。指男女相爱的情怀。元·方回《瀛奎律髓·风怀类序》:“晏元献《类要》有‘左风怀’,‘右风怀’二类,男为左,女为右,今取此义以类。”清·陆培《倦寻芳》词:“尘梦回首,未老风怀,抛落琐窗红豆。”
鬑,音lián,形容须发长。又指鬓发长而下垂的样子。《说文》:“一曰长貌。”按,垂宾长貌。《古诗陌上桑》:“鬑鬑颇有须。”又如:鬑鬑,指须发长。也喻树木稀而矮。
觅句,音mì jù,指诗人构思、寻觅诗句。唐·杜甫《又示宗武》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刘昭禹》:“(刘昭禹)尝与人论诗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字如屠沽不得;觅句者,若掘得玉合子,底必有盖。但精心求之,必获其宝。’”宋·杨万里《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词场君擅倾城色,诗社侬凋觅句须。”
拈髭,音niān zī,意思是用手搓揉或转动髭须,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宋代·无名氏《西江月 其七 待雪》词:“卷帘独坐拈髭须。待看六花飞舞。”
薙面,音tì miàn,意思是剃面,即刮脸,指剃去脸上的胡须和汗毛使之有光泽,整洁。
青缕,音qīng lǚ,未见专门解释。意思或是青色的结缕草。结缕草,俗名“鼓筝草”,多年生小草,茎细长,在地面随处生细根,互相联结,广覆于地面。《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布结缕,攅戾莎。”郭璞注:“结缕蔓生,如缕相结。”前蜀·韦庄《定西番》词之二:“芳草丛生结缕,花艳艳,雨濛濛,晓庭中。”南朝·梁元帝《玄览赋》:“忘忧长乐,桃杷鼓筝。”本条诗话中“青缕细含微见影”句,意思是,胡须已经如同结缕草在脸上生长密布,初见草坪的样子。
紫珍,音zǐ zhēn,宋代古籍《太平广记》中《古镜记》中古镜的镜精,龙头蛇身,朱冠紫服,托梦给张龙驹,让王度不要拿镜子治疗平民。故事中,有一只化身为艳美婢女的千年狐狸被该镜映照显形,它“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一座惊叹。”本条诗话中,紫珍代指镜子。
星星,音xīng xīng,一点一点遍布的样子;亦指头发花白貌,借指白发。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浑身遍体,星星开剥,尽着他炙煿烹炮。”《花月痕》第四七回:“鬼火星星,阴风冷冷。”晋·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於鬓垂。”清·唐孙华《再迭随庵韵》之一:“星星在鬓真堪慰,休向苍华祝发神。”
中涓,音zhōng juān,释义:1、古代君主亲近的侍从官。《墨子·号令》:“谒者,执盾、中涓及妇人侍前者。”岑仲勉注:“谒者、执盾、中涓均侍从名称。”《汉书·曹参传》:“高祖为沛公也,参中涓从。”颜师古注:“涓,絜也,言其在内主知絜清洒埽之事,盖亲近左右也。”2、泛指君主的左右亲信。《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太祖初起兵,珍与庞师古……等八十余人,以中涓从。”3、指宦官。《明史·周朝瑞传》:“如辅臣阿中涓意,则其过滋大。”清·赵翼《行围即景·虎枪》诗:“中涓传旨催赐金,孔雀修翎长一尺。”
效颦,音xiào pín,意思是指不善摹仿,弄巧成拙,出自《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有成语“东施效颦”。本条诗话中“从渠长到星星日,敢向中涓戏效颦?”句子,意思是,等到胡须一点点长满脸颊,且成了花白的样子,还敢刮脸修面、净面无须,扭捏作态,硬扮成太监的模样吗?
题名录,音tí míng lù,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清·李渔 《比目鱼·假神》:“借本题名録查一查,就知道了。”清·赵翼《陔馀丛考·题名录》:“一榜进士出翰林衙门,例刻题名録,此葢本唐进士登科记之例也。”《儒林外史》第三回:“适才看见题名録,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
閧,音hòng、xiàng,汉字多音字,本义:街市店铺一起开门迎客。引申义:(市场)哄闹、乱哄哄。释义:1、哄的繁体。注意:“哄”与“閧”在古代原是不同的字,意义也不相同,今化作“哄”。2、斗争、打仗。《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閧。”《博雅》閧,鬭(斗)也。3、喧闹。扬雄《法言·学行》:“一閧之市,不胜异意焉。”
盟笠,音méng lì,车里之盟的省称。笠:斗笠;车笠:坐车和戴笠;盟:誓言。比喻友好交往,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丁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积薪,音jī xīn,字面意思是积聚木柴。喻指选用人才时后来居上;亦喻后来居上者。《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国语·周语中》:“虞人入材,甸人积薪。”《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亦喻后来居上者。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傥使士有澹雅若严君平,清廉如段干木,与仆易地而处,亦将弹铗告劳,积薪为恨。”宋·苏轼《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诮,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名场,音mínɡ chǎnɡ,释义:1、名流会聚之所。唐·章孝标《钱塘赠武翊黄》:“曾将心剑作戈矛,一战名场造化愁。”唐·罗隐《送沈先辈归送上喜礼》:“拟把金钱赠嘉礼,不堪栖屑困名场。”唐·王勃《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蒋青翊 注:“名胜之场。”2、指科举的考场。以其为士子求功名的场所,故称。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棠》:“既久困名场,时马戴佐大同军幕,为词宗,棠往谒之,一见如旧交。”清·薛雪《一瓢诗话》卷七九:“作诗非应举,何必就程式?热赶名场之人,岂有好诗好文哉?”3、泛指追逐声名的场所。金·元好问《伦镇道中见槐花》诗:“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清·龚自珍《歌哭》诗:“阅历名场万态更,原非感慨为苍生。”
号舍,音hào shè,释义:1、古代州、郡等学舍。明·文徵明《明故嘉议大夫沉公行状》:“视郡学隘陋弗称,且文庙石列非制,遂彻而新之,建御书楼,增置号舍。”2、亦“号子”,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科举考试时分配给每位考生的小屋,白天写考卷,夜间睡觉。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赵廷鑨》:“适随主人入棘闱,见号舍有红黄二色旗,主人所居之舍,则红旗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号舍立起来直不得腰,卧下去伸不开腿,吃、喝、拉、撒、睡,纸、墨、笔、砚、灯,都在这块地方。”
药铫,音yào diào,中国古代一种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象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陶土或金属制成。铫子最大特点是吊在空中烧水,而它的吊臂有三个腿,与铫体相连接。铫子在炉子普及后,逐渐被壶、锅等取代。唐·白居易《村居寄张殷衡》诗:“药铫夜倾残酒暖,竹床寒取旧毡铺。”
叉手客,音chā shǒu kè,指唐代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明·瞿式耜《浣溪晚集次子后韵》:“满眼浓华收不尽,固应叉手便诗成。”按:原书字形为乂字左上加一点,或为叉字异体字。
叉手,音chā shǒu,指叉手礼,我国古代平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始于西晋。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宋《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诗:“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点头人,音diǎn tóu rén,指科举考试中负责录取的主考官员。点头,唐时科举中选者,主考于其姓名上用红笔点一下,谓之“点头”。《新唐书·苏晋传》:“及裴光庭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朱点头而已。晋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雍与兄朗、序、福昆仲八人,皆升籍进士,列甲乙科,尝号为‘点头崔’。”
不辰,音bù chén,意思是不得其时。《诗·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宋·文天祥《六歌》:“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金史·列女传·冯妙真》:“妇生不辰,不得终执箕箒,义不从辱。”清·侯方域《新迁颜鲁公碑记》:“际世不辰,灵迹多淹。”
穷通,音qiónɡ tōnɡ,释义: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2、谓干涸与流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嫌身,音xián shēn,意思是嫌弃自己。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诗:“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孙园,未知所在。
驿使,音yì shǐ,意思是传递公文、书信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
微倦,音wēi juàn,即小倦,些微的困倦。宋·陆游《柳林酒家小楼》诗:“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不理,亦小倦。”
石华,音shí huá,贝类。附生于海中石上。肉如蛎房,可食;壳如牡蛎而大,可装饰户牖。晋·郭璞《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李善注引《临海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登墙不惜三年望。典故。登墙,音dēng qiáng,释义为登上墙头,指男女越礼相悦的典故。《昭明文选》卷十九《赋癸·情·登徒子好色赋》:“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
展画谁甘百日呼。典故,真真,代指美人。唐·杜荀鹤《松窗杂记》:“唐 进士赵颜於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果活,步下言笑如常。”后因以“真真”泛指美人。举例:清·纳兰性德《虞美人》词:“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元·乔吉《天净沙·即事》词:“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另,唐•于逖《闻奇录》亦有此篇小说,文字相同。《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六·幻术三》亦录,文末注出自《闻奇录》。
闲情,音xián qíng,意思是为闲心、悠闲,闲情逸致的缩略语。但在本书中,“闲情”二字用了书名号,疑似指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著作《闲情偶记》,代指李渔。
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亦称息夫人。鲁庄公十年(前684),息夫人嫁给息国国君为妻。蔡国的蔡哀侯垂涎其美色,对其无理,息国国君遂引楚国攻蔡。蔡哀侯为报复,便在楚文王面前称赞息夫人美色绝伦。楚文王以巡游为名,至息国,设宴抓捕息侯,灭息国,掳息夫人入宫为妃。息夫人进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息夫人从未主动说过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哀伤至极,无语无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