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的作者是刘墉。
刘墉是画家,也是作家。
就是那个有很多经典语录,比如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施予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
等等说到心坎上的名言。
从这些经典语录中有没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说出这些道理的人,一定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人。
没错,《我不是教你诈》就是奔着一个目的——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
01
每个大道理都来自一个小故事
内容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这些是故事,也是教学案例。
里面的故事尽管辛辣,但都很生活,也很实际和实用。
里面的角色,说不定是身边的人,也可能就是自己。
通过一个个的人际交往的小故事,把人世的艰难和人性的弱点,呈现在眼前。
然后作者给予分析和点评,给大家关于社交的微妙之处的认知。
比如
“即使你帮助人,也要把对方的面子做足”
为了说明“人都要面子,你的礼物再实用,如果不把面子做足,只怕收到的会是反效果。”这道理。
举例“老丁送礼”的故事。
兄弟三人回乡。
大哥送给亲戚朋友们一人一件最好的衣服。
二哥给每人送个红包。
三弟请亲戚到五星级酒店吃饭。
后来,送红包和请吃饭的两兄弟比送衣服的大哥更受亲戚欢迎。
据说,在五星级酒店吃完饭,侍者送上账单,好几个亲戚抢去传阅,对着账单啧啧有声。
还有亲戚偷说:“这根本就是吃地方,吃装潢嘛!菜也不怎么样,却贵的离谱。”
问题是,事后亲戚间最爱谈的,就是这顿饭。他们甚至四处对朋友宣传:“我有个台湾亲戚,请我上五星级酒店·····”然后添油加醋地形容。那不仅是喜形于色,而是得意忘形。
相反,辛苦筹划半年,送的衣服还是上等材料的,老大,为什么吃力不讨好?
正如小同乡所说:
“面子没做足”
02
送礼是大学问,不但要送得“对”,而且要送得“巧”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
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送礼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
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献媚。
一位富有的朋友,明明把自己的房子借给亲戚住,却十分客气地说:“谢谢你帮我照顾这房子。房子要是没人住,容易坏。”
一位邻居在换窗子的时候,把还能用的旧冷气送给了工人,却一面帮工人抬上车,一面说:“谢谢你帮我把东西处理掉,否则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送礼,就是表示敬意/礼貌/尊重。
怎样的礼,也正可以表示受礼者在送礼者心中的分量。
如果送礼显示了你的“优越感”,或让对方感到“自卑”,都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不知你有没见过,
有钱亲戚,送他几件旧家具的时候,他顿然拒绝。
旅行的老人把登山杖送给陪护,被狠狠扔进树林。
参加完喜宴的同学把打包的食物带回宿舍,被室友当场打翻。
太多例子了,换个方式送礼,
如果登山的老人家,换个方式说:“我这登山杖,不用了,不知放在哪里,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打包食物给室友的同学,如果先跟室友说:“今天晚宴,东西实在太多了,端上来又端下去,我包了一包回来,你也帮个忙,好不好?”
对方的反应可能就不一样了。
送者心安,受者新欢,不是两全齐美吗?
03
综上
本书的故事,都是关于世故的故事,简单,易懂,豁然。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懂世故却不世俗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