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上有宋徽宗题字:《韩滉文苑图》,因此历朝历代都被认为它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
不过据徐邦达等专家的考证,此画的作者并非韩滉,而应该是五代画家周文矩。
至于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由专家来论断,我们只管先来欣赏作品。
首先说,什么是“文苑”?文苑的意思就是文人聚会的地方。
《文苑图》顾名思义,是指描画了一个场所中,文人们以文会友的情景。
先来观赏画作。

这幅画的构图较为简练:四位文人,一名小童,其余石桌、松树、石凳,盒子各一。
从右侧讲起。
画面最右边,一人身着浅色袍服,头戴幞头,上半身倚在石桌上,左手持纸绢,右手夹毛笔并托腮。
他仰首望向上方,正在凝神思索。
石桌的另一面,一个披发小童正在俯身研磨,动作认真而谨慎,生怕打扰了面前沉思的文人。
画面的中心,是一棵古松。不知经历过什么,它的树干几近90°的弯曲。然而它还是直起腰来,强劲地伸向天空。
这多像一个遭遇命运挫折依然内心不屈的文人志士!
画面中看不到它的树冠,只能见到左侧的一枝已经枯槁,右侧的一枝仍然繁茂,即便垂头向下,点点松针仍然固执地向上寻找阳光。
此刻,一位文人揣手伏在古松的弯曲处。他身着白袍,头戴展翅幞头,表情凝重,眼睛直视前方,仿佛沉浸在了构思当中。
研磨小童面前有两块砚台,石桌上也摆放着一只毛笔,想必在等着他构思完毕,一挥而就呢。
画面的最左侧,一个巨大的石凳上,两人并坐,共持一幅写满字的手卷,正在欣赏推敲。
一文人着较深袍服,系红色围带,头戴圆翅幞头。他右手握卷,左手略指向手卷,面色沉静,目光前视,似在思索文章内容。
而坐在他左侧的人,左手持卷,右手放在膝盖上,转头望向画面外上方,像是听见了什么声音,又像是想到了什么。
这四位文人,两站立,两坐;两直视前方,两看向画面左上方。各具神态,却又都统一在凝神思索的状态中。
这里所表现的,虽是一处小小的文人聚集之地,却又用几位文人的眼神,为观画者展开了更大、更开阔的精神天地。
画面最左侧,石凳上摆放着一个大的盒子。盒里装的,大概是笔墨纸砚吧。那些文人,包括小童手里的砚台与墨,也应该是从这里取出来的。
由此,我们的目光又从画面的结尾处,回到了画面之中。
从绘画技巧上看:
松树、石座、石凳等,画工精细,笔法苍劲挺秀。既保留了自然的风仪,又没有滞重之感,显得玲珑雅致,很符合文人的气质。
尤其是文人们的衣纹,顿挫转折,将男人衣服较硬朗的质地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就是画家周文矩独创的“战笔描”,线条颤抖,圆转中略有顿挫。
纵观全画,画面设色古雅。加上古松、石桌、石凳,与冥思苦想的文人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情趣的悠闲画面。
这幅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五代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