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简书读书专题打卡活动,原本是想借机读完同一个出版社的同一个系列的三本书。
没想到读完了沈从文和梁实秋的“读书与做人”系列,最后读到胡适的时候,却有点跑偏了。因为唯独这一本《胡适谈读书与做人》,和前面两本并非一个出版社。然而书的结构却十分相似,所以一点也不影响这次连续性的主题阅读。
虽然读了沈从文和梁实秋的杂文集,收获颇丰,然而读到胡适,却有种渐渐深入之感。因为单论成就和名气,胡适应该是远在前两位大师之上的。据说泼辣耿直boy李敖一生骂过3000个人,却难得十分崇拜胡适,觉得胡适是最优秀,最具有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
有意思的一点是,胡适其人均在后两者的文章中出现过:沈从文是称赞和崇敬胡适这位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而梁实秋写到的却是胡适打麻将输给潘光旦的逸事。
不得不感慨,这民国的朋友圈就跟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哪个时代的牛人们,都会采取抱团取暖的姿势。带不带你玩,要先看你是不是同一个阶层的。如果不是,就会很难有共同语言。比如鲁迅就很难和他们那帮英美海归“教授”们长久和睦相处。
言归正传,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学问家胡适在读书和做人方面的魅力吧!
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
说到做学问,当然首先要读书,而且是读很多很多的书。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永恒话题,胡适有一段著名的的三点论:“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最难理解的是第二点,“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
他的解释是:“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读书也要戴眼镜。眼镜越好,读书的了解力也越大。”并引用王安石的话“致其知而后读”进一步阐明:应该先致知而后读书,而不是先读书以致知。这样知识扩充的越多,读书的能力也就越大,也即“为读书而读书”。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在胡适的文章中,偶尔还能看到鸡汤式的鼓励,如以下这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从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人生积极的态度。
在书的后半部分,胡适还表达了关于自由和人生的一些思考。比如“人生不是单独的,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一举一动,也都有社会的意义”。
现在人人都知道人是社会动物,但是却未必都会去真的思考,究竟应该怎样不影响或者良性影响社会。
公共场合,总有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一切所为,全凭个人道德和修养。然而细微的小事,就能起到蝴蝶翅膀的作用。
但是,社会的问题还需要靠全社会之力去解决,仅凭一部分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很多问题说到最后,都会归结到制度和法律上。
我们从民国大师的随笔和演讲稿中,经常可以读到很多古今适用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也不由反思起一个关于“俗”和“雅”的问题。
胡适在谈到治学方法的时候说:“庙堂的文学固可以研究,但草野的文学也应该研究。在历史的眼光里,今日民间小儿女唱的歌谣,和《诗》三百篇有同等的位置;民间流传的小说,和高文典册有同等的位置,吴敬梓、曹霑和关汉卿、马东篱和杜甫、韩愈有同等的位置。故在文学方面,也应该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之间的无名诗人,把古乐府还给汉、魏、六朝的无名诗人,把唐诗还给唐,把词还给五代、两宋,把小曲杂剧还给元朝,把明、清的小说还给明、清。每一个时代,还他那个时代的特长的文学,然后评判他们的文学的价值。不认明每一个时代的特殊文学,则多诬古人而多误今人。”
回想看过某自媒体大牛解答其它作者的一段话。
有人问:如何写历史类的文章?是该往深度上下功夫,还是该走趣味路线?
传统媒体出身的大牛回复说:作者应该既要有本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也要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就像易中天、于丹为什么会火,面向大众,文化就该降低自身的门槛。
联系胡适上面这番话,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今时代,除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爽文安抚人心,最流行的套路鸡汤文、亲子文、观点文也代替传统纸媒,及时起到了“奶头乐”的作用。
可是谁又能说,网文兴盛,自媒体文章十万加的泛滥,何尝不也是顺应了文化发展的趋势,代表了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大众文化需求呢?
写作者是该果断“媚俗”,顺应大势,还是依旧怀抱不为名利的残念,继续孤独终老呢?
相信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判断和选择的自由……
文末附上这次读书专题活动的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3646b7e76fd8
作为专题编委之一,参加了活动就不能再做评委了,
不过得奖与否早已经不太在意,毕竟重在过程。
忍不住要啰嗦一句:真的特别喜欢我们专题的第一次社群活动!
感觉自己也通过这个活动得到许多,比如读书习惯的培养。相信参与者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活动非常成功,结束之后大家仍然恋恋不舍,期待着下一次。
这背后,有主编和编委小伙伴们不为人知的辛苦!感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