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书而读书”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要为读懂某一本书,而大量阅读,这样才能读懂、开悟。别怕自己读不懂,别怕自己读了会忘,只要能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悟就好。

唐君毅先生在《青年与学问》中说读书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读书以成学者易,坐能言起能行以致用难。读书以致用易,读书而真能自己受用,真有读书之乐难。有读书之乐,易;变化气质,难。变化气质而有学者之书卷气,易;化学者之书卷气为圣贤之气,渐渐胸中无一字,难。
任何学问,远望皆如一丘一壑;近观则皆成泰山沧海。愿我们都能早日体会到读书之易,读书之乐,和读书之难。
我读书时经常喜欢先看看导读,后来发现有时候一些书的导读不一定是对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导读会限制你对一本书的理解,你可能会在书中发现一些导读中没有的观点。
甚至有时我也会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像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但是当我绝望的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书时,热忱很快消退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有相互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因此也可适当做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并不需要着重写一本书的核心关键,因为作者早就在标题、前言、结论处帮我们总结了,我们更应该写的是自己阅读时“受到的启发,触类旁通的感想,以及待探的线索”。甚至直接可以记在读物上,我认为读过的书不应该依旧是崭新的,而应该圈圈点点,处处有自己的一点感悟。
我们平时可以利用手机上自带的备忘录、微博、朋友圈练习“卡片式写作”,不需要为工具而花过多的精力,简单方便即可。我平时也是这样做的,很多时候把备忘录、朋友圈、微博上的内容重新组合梳理就写成了一篇文章。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会变得“窄化”,从而夸大某项考试的重要性,但几年后回忆起来,你会发现那场考试不过如此,而对你的人生真正有影响的是,你遇到了哪些人,经历过什么事,读了哪些跟成绩毫无瓜葛的书。
分享一个小故事:曾经在我一个英语老师的高翻院研究生招生面试的时候,一个老师问考生:你读过哪些书?那位考生回答:《张培基散文翻译》。然后老师给他挂了。因为老师想听到的是跟翻译无关的,至少是跟考试无关的,因为这才能塑造一个丰富的人。如果一个人读的所有的书都是考试推荐用书的话,那么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单薄的人,注定与成就无缘。
培根的《论读书》里有这么一句话:Abeunt studia in mores. 译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和汉语里的“开卷有益”不谋而合。或许我们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太关注考试了?平时学的东西、读的书,是不是或多或少都跟考试有关?
不求大而全,只愿小而美,真正的把知识学以致用,帮助自己思考、为自己提醒。
写到这里, 我想起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过的一句话:“不慕名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的确, 对于酷爱读书的人来讲, 读书之乐难以言表, 读书之味如饮香茗, 读书之益忘我忘物。正所谓, 读尽天下好书, 养足人间正气。退一步来讲, 就算我们不能成为一代大师, 但读好书、多读书, 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灵魂的居所、精神的家园。古人所说的“不因果报方修德, 岂为功名始读书”及“读书不为稻粱谋, 但开风气不为师”, 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现在想来, 我是多么的幸运。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
就静下心来读书吧
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
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书中有的 无非是你想要的快乐
读书时的你 就是最美的样子
读书的时候
是拉开差距最好的时候
是时间最多
最能偷偷努力的时候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