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生活,却让我不舍得放下这本书,熬夜看完了阿富汗籍作家胡赛尼的又一力作《灿烂千阳》。
前年看过他那部影响巨大的《追风筝的人》,让我认识了阿富汗,和那个遥远国度里苦难深重的人民。
《灿烂千阳》无论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上都赶超《追风筝的人》。
两位女主人公,请原谅我个人认为书中涉及的两位女人,都是主角。
玛丽雅姆和莱拉,年龄差上可以说是一对母女,可在那个特殊国家里,她们两个相差将近二十岁的女人却拥有共同的丈夫,一个头发花白,狡猾,狠毒,自私,猥琐的制鞋匠,看似荒唐的事实就真切的存在。
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却从小生活在生父虚伪的带着赎罪心理的谎话下,虽然他也喜欢这个出身低贱的女儿,但是当面对他的社会地位和名利时,他宁愿选择舍弃自己的亲生女儿,把十四五岁的玛丽雅姆毫不负责任的嫁给了与他年纪相仿的老男人。从此就注定了玛丽雅姆悲剧的一生。
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的细节,母亲变相的不可思议的轻视,让玛丽雅姆变得自卑,懦弱,以至于后来与拉希德一起生活时,无论拉希德怎样毒打她,她都没敢反抗过。每当读到这样的情节时,我的心就感觉是揪着疼。
另一个女人,莱拉,她与玛丽雅姆是不同性格脾气的人,虽然她年纪小,但有主见,尽管母亲因为两个儿子的入伍而变得神经兮兮,很少得到照顾的莱拉却是活泼开朗 ,惹人注目。
并且得到父亲的全心呵护,教师出身的父亲教导莱拉要好好读书,相信未来的阿富汗建设一定会需要她这样的女性参与,教导她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要相信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要相信爱情。
这样一个被当权者停职的教师,为了生存只能去面粉厂工作的男人,和平年代里有着让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是战乱毁了他的生活,带走了他两个儿子,留给他精神恍惚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他却仍然相信终有一抹阳光会照耀在阿富汗黑暗的角落里。
父亲的言行是莱拉无数次曾经被苦难折磨得要放弃时的一束光,指引她一定要拥抱灿烂的千阳!
人物自身的命运曲折是离不开生存的社会环境。
让我更加震撼的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国情,曾经是那么美丽的一片土地,却因为种族与信仰的差别,内忧外患,人民流离失所,多少儿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奔赴战场,为他们所谓的圣战流血牺牲,如今的却成为满目疮痍的国家,受苦的是那些妇女儿童。
莱拉和玛丽雅姆,这对看似不能成为朋友的两个悲情女人,最后却是互相取暖,互相支撑,互相关心,玛丽雅姆流产数次终身未孕,却给了莱拉母亲般的爱,而莱拉在最后去拜访玛丽雅姆的故居时,完成了她自己的救赎之旅,放心下折磨她的负罪感,玛丽雅姆的死亡带给她生的希望,也让她替玛丽雅姆原谅了父亲。在那个特殊的国家,特殊的生存环境下,为了对方宁愿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玛丽雅姆在为了救莱拉第一次鼓起勇气反抗暴虐的丈夫拉希德,而在毫不犹豫下举起铁掀砍死他的时候,居然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好像这一刻的自己才是那个小时候快乐的守候在泥屋前等候父亲的自己。这一辈子终于可以按自己的内心而做一回主。虽然说玛丽雅姆最终为了成全和她一样苦命的莱拉和她的初恋能团圆在一起,被处了死刑,为她自己这悲剧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却让莱拉,也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也曾经天真烂漫的阿富汗女人。
至于莱拉和塔里克虽然历经磨难,最终却得偿所愿,共同生活了在一起,也最终选择了投身到祖国的怀抱中生活,也许这个国家带给他们两个太多的苦难,太多的风雨,可他们还是深深的眷恋着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
这部小说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提笔记录下来,无奈感悟太多,却词穷,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除了作者深厚的叙事能力,还有那些细节描写,让我久久不能平复激荡的内心。
我始终觉得文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魔力的东西,虽然它造型简单,却又本领强大,几个巧妙的组合,就能让看的人热泪盈眶,或喜或悲,或感或叹!仿佛自己就是书里的某个人,仿佛自己就身临某个情节中,随着人物也在经历着命运起伏,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一部《灿烂千阳》,真实记录着和平年代阿富汗和战乱中阿富汗妇女弱小生存的恶劣环境,女性没有一丝人权的社会地位,也是作者希望在他的笔下向世界展示他的祖国虽战乱不断,虽贫穷,但是他还是深深爱着他的国家,也希望所有生活在阿富汗苦难深重的女性能得到解放。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一看。
虽然作者笔下历经磨难的阿富汗人民贫困交加,却没能丢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最终玛丽雅姆父亲的绝笔,认清了自己虚伪自私的一面,留下的才是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莱拉和塔里克这对苦难深重的恋人能冲破一切,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有莱拉最后说服自己放下对玛丽雅姆的愧疚,替自己也是替玛丽雅姆继续幸福地活下去,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渴望,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
书的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生命也许有时卑微如草芥,却同样有权力沐浴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