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吴蓓老师的《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最高原则》,初次认识华德福教育,其理念新颖、讲解透彻,让我这位育儿路上迷途的家长也循得方向。首先是帮助孩子动起来:
一、培养孩子动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会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
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自我认识,就在于他对真理的发现是跟个人付出的创造力融为一体的。他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专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奥秘。
孩子的早期学习,既通过感官体验在学习,也通过模仿在学习。孩子看着父母做什么,就喜欢照着样子去模仿。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便捷,很多家务只需“按一下按钮”,如果什么事情都是一按按钮就完事,就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认知空白。
周末闲暇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顿饭、种一株小花,让孩子看到日常生活的过程,看到每件事是怎么做的,明白事物一步一步是如何发展、完成的。
二、培养孩子动脑:
我的一些学生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躁动不安,殊不知这是“电子产品”惹的祸。
“电视是感觉剥夺器”。习惯看电脑、玩手机的孩子,强烈的灯光、色彩、声音会给孩子强烈的刺激,阻碍孩子的大脑发育,甚至干扰孩子与他人正常的语言和情绪交流。
文中提到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一个班的孩子分成两组,听老师或家长讲白雪公主故事的孩子,画的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白雪公主,隔一段时间,让他们再画白雪公主,又消化吸收了一些,画出的白雪公主与前面画的又有所不同。 看动画片的孩子,画的永远是卡通形象的白雪公主。
电子产品抑制了孩子的想象能力,使其懒于思考,成为被动接收者。孩子被动地生活在别人的设计、构造里,不用自己动脑动手就能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会使孩子的脑功能一步一步走向退化。
三、培养孩子动动: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作家冰心曾提倡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华德福教育也主张让孩子到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积累对生活的感知。生活中,孩子的所有器官都是敞开着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双向交流。
儿童的学习和成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有坐在家里、教室里,跟着家长、老师读书才是学习,而到外面去玩沙、玩水就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
然而,家长们所谓的读书、识字、算数这样的智力学习,是孩子们到了适当的年龄才需要的;如果提前进行这样的智力学习,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就让孩子天天都与猫狗、昆虫、蚂蚁、小花小草对话吧。孩子的童真时光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就错过了,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到了上学年龄自然就会学。晚学两年的人未必就会输给早学两年的人。孩子的身体强壮了,体验、感受丰富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再学文化知识,不仅不会耽误孩子,还会使孩子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快捷。”
这样的呼吁缓释了内卷时代下,我们“为孩子报什么培训班”的焦虑。
作为家长,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给孩子带来健康快乐的童年,让我们也动起来,弥补以往教育的缺失。
一、为孩子动嘴:
去年暑假拜读邱凤莲老师的《大声读给孩子听》,其中的观念如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邱凤莲老师反复强调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是亲情的爱抚和成功的快乐。
张光鉴先生在著名的《相似论》中提到,人脑对于某一信息的摄入只有在人的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识别、理解,我想孩子的语言积累也是如此。听得越多,看得越多,记忆越容易,有利于积累大量词汇。
多给孩子读故事,多与孩子直接交谈吧,让孩子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学会与他人交流。
二、为孩子动心: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孩子比成人敏感得多,大人的一点点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孩子。有些没有说出的心态情绪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做一个为孩子动心思的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现今琳琅满目的培训班让我们父母难以抉择,心生焦虑,通过读书学习,我明白了:好的教育并不是花钱越多就越好。超前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孩子损失开放、热情、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和蓬勃的朝气。
还孩子一个简单的童年,为童年种下纯正的种子,好结出未来生活的丰硕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