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比起虚伪的合群,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更加可悲。”
忙碌生活里,我从不羡慕那些为了合群曲意迎合的人。反而,懂得安然独处的人更能让我为之欣赏。
因为我知道,高质量的独处远胜无意义的社交。
2
前不久,表哥顺利从一所普通二本考研到重点大学。
考研前,表哥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维持和周围人的社交关系上。
到了大三,表哥有了考研的目标,然而同宿舍的室友,依然是忙于游戏恋爱。
一时间,面对室友每天一起玩游戏的邀请、课程作业的复杂要求、学校活动的种种安排,维持表面的社交关系与完善学业间,表哥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准备考研。
冷静思考后,表哥退出学校会和社团,同时,搬出宿舍到学校外租了房间专心备考。
真正开始独处的生活,没了室友的吵闹,学习上表哥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安心,从前没有时间完成的学习计划,开始一项项有条不紊的按班进行。
生活上,表哥一个人做饭洗衣,将租住的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没有想象中的孤独,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无比充实。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选择独处就意味着失去朋友,但实际上,终其一生和我们真正算得上挚友的人不过寥寥无几。
就像表哥身边的室友,毕业后和表哥就少了联系,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宿舍待着的室友关系而已。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而宝贵的,我们常常就被身边不重要的事情和人捆绑,从而没有时间正视自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正如南森所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孤独和沉思。”
3
33岁就担任光线传媒的副总裁的刘同,就曾经历过一段假装合群的高中岁月。
因为身材瘦弱,缺少家庭关爱,刚升入高中的刘同拼命想要融入班级这个圈子,渴求一点温暖。
班里的同学们在操场打篮球,刘同就悄悄把水买好放到一边,希望得到大家的注意。
平常的同学们之间的谈话,刘同也积极的参合进去,说出自己的看法。
日常生活学习上,刘同拼命的营造着自己很合群的假象,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并没得到班级同学的接受。
最心酸的一次,刘同在一张纸条上写出了自己想要和体育委员做朋友的愿望,然而这张纸条被对方看到后转身就扔到了垃圾桶。
伤心过后的刘同开始学会独处,他慢慢专注于自己的生活,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同学们渐渐对他刮目相看,向他敞开了怀抱。
有时候我们假装合群,无非是害怕自己被群体抛弃,孤单一人。
然而,只有当我们忍受寂寞,在独处中沉淀内心完善缺点,才能收获更多人的认可。
就像一首歌的歌词那样:“当你足够优秀,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来找你。”
4
人是群居动物,日常社交固然重要,但学会独处却更是我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早在古时候,王安石就在《伤仲永》中告诉了世人独处的重要性。
天赋过人的方仲永,年幼便能提笔成诗,在父亲的带领下,流连周旋与村里一户户人家,成为父亲巴结富商的利益工具。
这种方仲永深受欢迎的假象发展到最后,方仲永的才能被渐渐消磨至尽,落得泯然众人矣的悲剧下场。
浅层次来看,方仲永的平庸结局在于缺少后天的训练,然而深层次的分析,方仲永的不幸其实更在于其成长的过程之中,丧失了独处的能力。
复杂无尽的社交剥夺了方仲永独处的空间,从而让他没有时间进一步学习,更是丧失了其反省自身规划人生的最好时机。
有时候我们忙于营造自己合群的假象,背后的原因正是源于我们不知道如何独处。于是在周而复始的社交关系中渐渐迷失自己,最后后悔莫及。
在书中,周国平写道:“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这种灵魂上的缺陷,让人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独处背后常常意味着独立思考、反省自身,正因如此,懂得独处的人能活的更通透明白。
5
记得初入大学那阵子,班会课上,导员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毕业后,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知道
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毕业后看身边人做什么工作再做决定。
回顾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在学校我们有老师同学作伴,闷头苦学不见光的岁月我们一起并肩。在家庭,我们有父母的亲切关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脱离生活的舒适圈,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时候,有的人害怕孤独、抗拒思索自己真正所爱,拼命融入所谓的圈子,试图抱团取暖,却在合群的过程丢失自己、受制于人,混混僵僵度过一生。
有的人拥抱孤独,坦然面对内心,在独处中学会成长,探寻自己人生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
说到底,抛去一切外界附加的关系,我们都是孑然一身的来到这个世界,究其一生都在发现自己的途中。
歌德写过一句名言:“不要让肤浅社交的虚假面具,遮住了你独处的真实光芒。”
愿你的人生,众人围绕热闹时不忘初心,独自生活寂寞时思索进取,人生这趟迢迢长途,活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