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那时的年味

那时的年味

作者: 豆子的姨妈 | 来源:发表于2022-01-31 17:30 被阅读0次

    那时的年味,留在记忆的最深处。三十多年的时光,将记忆中年的味道酝酿成了一坛坛尘封的老酒,香气氤氲在每一年的末梢,犹如“缺月挂疏桐”,美好而又忧伤,美好了过往,忧伤了如今,一年又一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儿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放寒假,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这一数就是半个月的等待。寒假,也因为有了过年的期盼,显得特别的令人向往,因为过年,使腊月后半月和正月的前半月,这三十天的时光,成为一年中最最美好的日子。

    送福啦

    为了迎接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一入腊月,人们就有意无意的在为过新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计算着日子,准备年货,是人们忙碌的主题。集市上的货物也因为年关临近,供不应求,也会物价上涨。而人们一边默念着:有钱不买腊月货。却又一边不断地买买买。毕竟一年也就只有这一次的放纵,有点不管不顾了。

    而年货除了自家无法制作的东西需要去购买,诸如白糖、红糖、冰糖、酱油、醋以及春联、门神,烟花爆竹,香蜡钱纸之类。其余东西,大都是自家制作,自给自足。听老妈说,我外婆甚至可以自己纯手工用麦子制作一种非常好吃的糖,叫“麦芽糖”。可惜外婆早已去世,我是没有福气吃到外婆亲手制作的麦芽糖了。光是想想,纯手工制作,毫无添加剂,绿色环保,有机零污染,真是太棒了。为了省钱,多数人家的春联都是自己买好红纸,自己写,或请人写,我们家是由我爷爷写,爷爷是乡里的文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等每家每户都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福字和门神后,年味就愈加浓烈了。

    写福 写福字

    新衣,是迎接新年的必备品。提前一个月,老妈就开始为我们姐弟仨张罗缝制或购买新衣服了。老妈总是把我们姐弟仨打扮得漂漂亮亮,她总是希望我穿大红色,她认为大红色不但喜庆而且可以驱邪避鬼。在老妈的心里让孩子平安永远比漂亮更加重要。新衣准备好了,绝对不会提前穿,一定是要等到大年初一才展示出来,大年初一穿着新衣走家串户,格外畅快。所以,新衣服从准备好,到大年初一,这近一个月的时光里,就被折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旁,它们就这么静静地躺在枕头边,默默地等待新年的到来。我们每天把新衣看上好几遍,就是不肯提前穿,仿佛新衣就是我们的演出服,而大年初一才是表演的舞台,必须到了大年初一,才能隆重登场。

    烟花

    杀年猪,是迎接新年的一件大事。那时的乡村一进入腊月,陆陆续续,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杀过年猪了。这时候,杀猪匠是最忙碌的,每天要杀好几头猪。谁家杀过年猪,一般都会请左邻右舍来吃饭,称为“吃刨猪汤”。说起杀年猪,那可精彩了,那是一场好几个人的完美合作,一环扣一环。只见几个人把猪从猪圈里牵出来,合力把猪按到,平躺在杀猪凳上,然后几个人死死按住猪,在猪发出杀猪般的嚎叫的同时眼见杀猪匠拿起明晃晃的杀猪刀,对准猪喉咙猛插进去,手起刀进,刹那间,猪儿那令人震悚的尖叫声戛然而止,一股鲜血喷涌而出,流进杀猪凳下方的一个木盆里,两个小时后,这盆猪血就将成为“刨锅汤”宴席上的一道重量级美食,被称为“头刀菜”,很是鲜美。

    被刨光猪毛的猪猪

    杀死后的猪被放进一个超级大的放满开水木桶里,给猪猪泡泡木桶浴,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等到毫无知觉的猪猪泡得全身发涨,死猪出浴后,杀猪匠随即在猪的一只后腿上割开一个口子,然后对准这个口子往猪身体里吹气;另一人同时用一根近两米长的名曰“挺杖”的铁棍子,从猪腿口子插进猪身体里去,帮猪打通周身的通道,好让杀猪匠吹的气,充盈猪的全身;更有人手拿棍子使劲的打猪的各个部位,其目的也是要让猪身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气,变得一个涨鼓鼓的气球猪。最后再用专用刨猪毛工具刨去猪全身的毛,最后变得白白净净、光光滑滑!

    杀年猪

    来吃“刨猪汤”的客人多的时候,一次要摆五六桌,我甚至听说,有人家里杀年猪,请人吃刨猪汤,曾吃掉过半边猪肉,这也太热情好客了吧!

    吃刨猪汤

    我奶奶也在养猪,她一年只养一头猪,专门用于过年杀年猪,虽然她只养一头猪,但是却很用心,猪草割顶好的,放进大锅慢慢熬煮,在和进香香的玉米面。我家的猪吃得最精细,但却不肯长肉。所以每次杀过年猪时,我奶奶都很不好意思,因为我家的猪最瘦。奶奶也只好讪笑而遗憾着说:我知道你们只爱吃瘦肉,所以我喂的猪,一点都不肥。那时的人们,都以谁家的年猪肥大为荣耀。

    年猪杀好后,就是灌香肠和熏制腊肉和制作油肉,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一种食物保鲜的发明。在那时没有冰箱,智慧的人们就想出了这些种储存猪肉的妙招。制作腊肉的重任一般都交给家里最有经验的人,我家年年都是由我爷爷负责。

    腊肉香肠

    我估计腊肉就是指腊月里制作的各类肉制品。腊肉的味道,各有特色。一般有三种:烟熏肉,风吹肉和油肉。每家都认为自家的腊味是最地道最好吃。其实这就是家的味道。做好香肠和腊肉,接下来就是炸酥肉,炸酥骨,炸油肉。烧热一大锅菜籽油,放进调好味道的猪肉,能炸出金黄金黄的美味酥肉。刚刚炸好的酥肉,趁热咬一大口,唇齿喷香,满嘴流油。还要蒸粑粑肉,也很软糯味美!还有就是熬制猪油,把白白净净猪板油切成麻将大小的块放进大锅里,在火力的作用下,猪油慢慢出油,又清又亮,熬出完了油的油渣,盛一碗佐以一勺白糖,又香又甜又解馋。

    腊肉

    花生瓜子糖果,也是必备年货。那时的我们,物质很贫乏,平常时候是很少得到这些零食吃的,但是,过新年却不一样,大家都可以敞开肚子吃。这也是那时的我们盼望过年的重要原因吧!

    打爆米花的师傅,估计也是只有在每年的腊月里最是忙碌的。一到入腊月,师傅就带上他那打爆米花的,全身黝黑,像个炸弹一样机器,挨家挨户帮大家打爆米花。孩子们这段时间,就成了打爆米花师傅忠实的帮手和随从,图的就是每锅爆米花炸出来的那一刻,在那“嘭”的一声响后,可以把嘴塞满热腾腾香喷喷甜蜜蜜的爆米花。还有就是自家炒制的炒米糖,香香脆脆。做好后密封在塑料口袋里,正月里客人来了,直接用于待客,也可以用开水泡软来吃,油香油香的。暖心又暖胃!

    爆米花 炒米糖

    做粑粑,是在大年三十前几天就必须完成的大事。老妈先把粑粑叶从野外采摘回来,然后背去小河边,把粑粑叶洗得干干净净。那时的小河清澈见底,但河水却寒冷刺骨,可每家每户的妈妈们,尽管双手冻得如同红通通的胡萝卜,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脸上是笑盈盈的。因为新年,她们都有了期盼,心里都乐开了花。粑粑叶洗好后,拿回家晾在屋檐下,等晾干后第二天好使用。同时,晚上就要把稻米和糯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泡上,泡一晚,等米被泡得颗颗白白胖胖,第二天才好磨米浆。磨米浆的工具是石磨,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石磨,专用于磨豆腐,磨米浆。等到米浆磨好后,把米浆装进这个棉布口袋里,吊在房梁上悬挂一夜,同时用猪肉和芽菜炒成喷香的绍子,备用。

    第二天,阳光灿烂,每家每户就在自家院坝里摆开阵势,坐在冬日暖阳里,分工合作:剪粑叶的剪粑叶,包粑粑的包粑粑,蒸粑粑的蒸粑粑。好不热闹喜庆!不一会儿,热腾腾的粑粑蒸好出锅了,一般都会给左邻右舍送去尝鲜。那时的邻居,是很有感情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般会制作三种粑粑:叶儿粑,泡粑,糖粑。蒸上两大蒸笼,可以从大年初一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当然,在正月里去走亲戚时,都会带上一些自家做的粑粑、腊肉和糖果,烧酒。

    包粑粑

    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时间也到了腊月二十四,就要着手打扫房子了,每次都是爷爷带着我们,把房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从廊前到屋后,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确保干干净净。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北方过年顺口溜里的:二十四扫房子。到了二十七,北方的顺口溜里也唱道:二十七宰公鸡。而我的家乡的口诀是:杀七不杀八。意思是必须在二十七这天宰杀公鸡,二十八宰杀就不太好了。都是要宰杀公鸡,在这点上,北方和我家乡是一样的。所以,估计全国各地都是在二十七这天统一宰杀公鸡吧!幸好宰杀公鸡这等事,在那时都是自家宰杀,要是都像杀猪那样需要专门的杀猪匠,估计会把杀猪匠累坏吧!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迎来除夕之夜。除夕夜这天,不管离家多远的人,都得在这一天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团聚。所以,这天天一亮,全家人就早早起床,为晚上的年夜饭而各自忙碌。早饭一吃过,就开始忙碌起来,全家总动员张罗晚餐。

    忙碌的老妈

    晚餐的菜谱里,必须要有鱼有鸡,我想估计是祈求“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都是因为谐音,这鱼和鸡,可就惨了。没有办法呀,“人为刀殂,我为鱼肉”。为了晚上的年夜饭,中午的午餐可就简单至极了,也许只是吃两个粑粑而已。终于年夜饭摆盘完毕了!你看: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可谓饕餮盛宴!八仙桌上九个大碗盛满美食,这就是“九大碗”。像极了如今微信朋友圈里的“九宫格”,每一格都盛满了幸福和美好。

    献饭

    就在你垂涎欲滴的时候,你还不能上桌大快朵颐,因为还要“献饭”。反正到如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献”字,我是根据“献饭”的仪式,推断出来的,反正好像是这个音,乡音和粤语差不多,明明是“献”字,要说成“幸”。其实,“献饭”就是先摆好碗筷,饭菜,酒肉,然后请早已去世的祖辈们回来吃饭,在摆好酒肉之后,还要有人喊一声:祖先们,请回来吃饭!自然是隔空喊话,挺有意思的。在“献饭”的同时,还要在神龛前烧香点蜡烧纸钱,同时放一饼鞭炮,小孩子还要对着神龛磕头,其实这就在祭祀祖先,做完这一切的规定仪式之后,一家人才能落座吃团团圆圆的年夜饭。“献饭”这一祭祖仪式,一年中,只有月半节(七夕节)和除夕夜才有,生活中诸如这样的仪式,我觉得挺好。

    团年饭

    年夜饭上大家开怀畅饮,大饱口福,自然就不在话下。饭后放烟花,是当时富裕人家的饭后消遣,往往是一家人放烟花,全村人都抬头仰望,好不热闹。那时还没有春晚,电视机也是黑白的,没啥看头,而且烟花也贵,只是个点缀。所以,燃放过烟花,一家人就只好围在火堆旁,围炉夜话,奶奶总在这时给我们讲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至今仍旧记忆犹新。奶奶每年都说:大年三十晚上要守田坎。意思是最好除夕夜一夜不睡,熬夜到到年初一。后来我才知道,奶奶口里的“守田坎”,就是“守岁”,据说除夕夜守得越久,来年庄稼越丰收。可是往往大家都守到午夜十二点,就开始有了困意,一般都是午夜十二点,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各家又各自开始又一轮的放鞭炮,这是辞旧迎新的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要持续一两个小时。而孩子们早在这远远近近,似有若无的鞭炮声中,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枕边放着天亮后就可以穿的新衣服。

    烤火

    大年初一,孩子们一直是被一阵又一阵迎新春的鞭炮声叫醒。兴奋而雀跃地穿好试穿了一遍又一遍的新衣服,就蹦蹦跳跳地去爷爷面前说恭喜,领压岁红包去了。一大早就得到压岁钱,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了钱的孩子们,大年初一是不沾家的,都是四处串门,而且不论走到哪家,都有零食吃。

    压岁红包

    大年初一,我家的院子里往往是村里最热闹的,也许是因为我老爸除了给我们姐弟仨压岁钱,还会给来我家的耍小孩子发压岁钱吧?也许是我们家的零食最多吧?

    压岁红包

    总之,在这一天,大人们也不做饭了,锅里一直热着粑粑,饿了就吃粑粑,他们就打牌的打牌,吹牛的吹牛,逛街的逛街,逛庙的逛庙;孩子们在这一天,更是无拘无束,饭可以不吃,一直都有零食吃,所以也不会觉得饿,兜里又有压岁钱,想买啥就买啥。

    过年啦

    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开始了长达近半个月的“走亲戚”活动,家乡话说是“走人户”,大家都停止了一切农事活动,一心一意的耍。带上礼物:一般是两包糖,一瓶酒,十几个猪儿粑,或者一块腊肉。礼物也就是象征性的,随便带上一点,就可以走亲戚去了,而且这些糖和酒,就在亲友间转来转去,你家送我家,我家送他家,他家送你家,猛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家送出去的糖和酒,又回到你家了,很有趣吧!曾听说一个蒙古人背着一只羊腿,在蒙古草原上旅行,每投宿到一家,就把背着的羊腿送给这家,然后在这家好吃好喝住几天,告别的时候,这家又送他另一只羊腿,他就又背起这只羊腿,继续他的草原之旅,继续投宿,继续换羊腿。这样一个月后,回到自己家,背上的羊腿还是羊腿,没有改变,只是人胖了一圈。

    我们的“走人户”何曾不是这样?我们也是到了特别亲的亲戚家,有可能一耍就是好几天,而且每天好吃好喝的,真是“礼轻情意重”啊。

    我们姐弟仨在正月间,一般都是跟随父母去外婆外公家,也就是回我老妈的娘家去走亲戚。我妈在娘家的亲戚很多,所以每次我们都是要带上两背篓的礼物去,外婆家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所以都要提前告知舅母派人来接我们。我老妈回娘家的排场可大了!终于到了外婆家,我们一住就是半个月。今天拜访这家,明天拜访那家,天天都有好吃好喝的。就这样整个正月吃下来,估计得胖几斤。

    老妈都不会在娘家过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之前,我们必定打道回府。回到家,又开始期盼正月十五晚上的“耍龙灯”了。舞龙的师傅,在如此寒冷的夜里赤裸着上身,令人惊叹!原来,在舞龙的高潮处要用滚烫的铁水,打出漂亮的铁水花,铁水花溅落在龙灯上,把稻草扎的龙灯烧燃,这就是舞龙灯的最后一个环节“烧龙”。师傅们光着上身,是怕铁水花飞溅在衣服上点燃衣服,而光着身子,铁水花就直接滚落在地,没有烫伤的危险。正月十五,舞龙灯的表演落幕后,年味就戛然而止了。

    从正月十六起,人们的生活恢复常态,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下地的下地,下田的下田。人们仿佛做了一场美梦,梦中顿顿吃肉,吃得饱饱的。确实那时的人生仿佛一场好吃好喝的梦,但人人都付之以真情!过得又踏实又纯真!

    迎新年

    那时的年味,镌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永世难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时的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sh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