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飞突然要约我一起去看相声,完了直接跟我聊起了目前工作的事情。究其原因大概是两大点:
1、大飞在一家成长型的创业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兼行政主管,由于过去荒废了2年时间,现在急于做出成绩让团队认可,更何况创业公司不快速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基于作业流程优化与业务拓展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方案。然而,即使创业团队领导层5人都同意了,方案依然无法执行。
2、大飞与创业团队中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虽同住一屋檐下长达2年,却并无交情,而新方案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卡在这个部门。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两个人大概是相互看不对眼的,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深度聊天。
两个月前,他还是一腔热血,任凭狂风暴雨也无法浇灭。但到这个节骨眼上,虽然没有到辞职的准备,却已经无心向工作。
我说:“你能够从全局考虑问题,是好事。但你这样的心理,跟我毕业那会好像没有太大差别。一是‘责任心’太强,管的太宽;二是没有正视自己的位置,也没有找对沟通方法。”
记得以前有看过一个故事的,大意是:一家公司的两个女孩,一个圆滑老好人,各种不得罪;另一个则责任感极强,浑身是刺,所有事情能够从公司从业务的角度考虑,不畏强权,会挑明所看到的所有问题。最后,圆滑妹子原地踏步,浑身是刺的妹子飞黄腾达了……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接触到的女老板很多都很强势,是有刺的。
刚毕业那会,我也是个不畏强权的人。第一次辞职的时候,原因有三,一来我看不惯老板虚伪的作风,不喜欢公司部门间为了迎合老板而扯皮,搞得大家都不开心;二来我觉得以老板那么抠门的性格和让各部门相互牵制的架构,这家公司顶多就那么大了,没啥前途;三来就是公司内部各种同事矛盾、狗血的问题。
甚至说过很狂妄的话:“我觉得以老板这种性格,这家公司可能短期内死不了,但绝对很难做大。我不可能改变他,所以我选择走了。”“我不可能改变他,所以我选择走了。”——这句话其实是把我招进去的事业部总经理&同校师兄离职的时候跟我讲的。不同的是:他走的是事业部总经理,而我是初级咨询师。
而更讽刺的是:时隔一年,我又回到了那家公司。
2011年离职前我跟佳佳相识,先公司之忧而忧的我就跟她说过公司的非常多缺点,这严重影响了她对公司的看法和工作情绪。我回去后,佳佳还在公司,很想不通,为什么公司那么多问题,我还要回来?
“老板之前包二奶,现在却又高呼大家不要婚外恋,呵呵“、“销售部门的提成永远被压着20%,这做法太恶心了”、“X总这个时候走,不过是老板不想给他发那笔分红罢了,实在恶心啊”、“销售部门的人都是一群自私的傻逼”……每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吐槽围绕在我耳边,而每每听到吐槽,我只表两种态度:
①这事情影响你的利益了?
②你有权限管和改变?
终于,佳佳再也忍受不了老板和公司的状况,要离职了,压着很久的话终于也吐出来了:“没想到你到广州深圳一年多,棱角都被磨平了啊!”我笑笑说:“让人看不到棱角,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棱角。难道你觉得你对八竿子管不着的事提点意见骂几句就是有棱有角了?我要说你责任心很强呢?还是多管闲事呢?”
就这样,回去以后同样不断的经历很多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同事不亦乐乎的“管理”着公司的失误,抱怨公司和人的各种问题,探讨着解决方案。
只是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只想说,一个人在职场那么不顺,大概就是因为“责任心”太重了。
“而你,大飞,作为一名行政主管,把事情管到了流程管理和业务执行上面,从一家普通公司角度而言,你管多了。即便你是一家创业团队,从团队的角度出发去拓展公司业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你并没有掌握推进方法。一方面你处于管理层的底层,另一方面你与其他同级管理层关系并不好,何以顺利推进自己的想法?当然,你作为总经理助理,提出公司业务拓展方案并没有问题。”
以前我觉得深圳就是一座做事情的城市,不像其他城市,什么事情都在酒桌上完成,先喝酒,再谈事。深圳这边往往是先谈事,谈完了再慢慢喝,一切都很理性。但这边却是有一家房地产公司很奇怪,公司核心文化中包含一种文化叫“酒文化”,也就是每当意识到两个人有矛盾的时候,公司会推动两个人去喝酒,喝开酒,说亮话,矛盾应运而解。
这种做法有点江湖,但毕竟这是中国。
2012-2013年间,我是公司的中级和高级咨询师,但我从来不评判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没有说公司任何一句坏话。而2014年我上了管理层以后,我会在公司400人面前说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不是,那是个人&部门地位建立和管理需要。我是中层管理,我对部门负责,也对直接领导负责,但在内部管理上不是对公司负责。
中国人的管理是最难的,尤其是到了现在的90后一代。你没把我当朋友,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凭什么去执行你的方案呢?在我当总经理的时候,甚至也有90后是这么跟我说话的。当我让小妹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小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梁总,咱们是不是朋友?!”似乎咱们是朋友,她就很乐意去做,不是朋友就只是不情不愿的做。
既然是同级的合伙人,在一件增加公司各个部门工作量的决策上,两个人各抒己见却又并无交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个改革方案,不由领导层提出并推进决策,很多事情并不能顺利的开展。在一个决策上,想法只是开端,解决方案才是基础,而过程中方案提出者的以身作则是关键。
至于去年为什么我拿着目前4倍的收入仍然选择离职,最关键的就是我管得太多了,责任心却又太重,很多方面的改进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但我每周工作100小时都无法完成。1年时间,糟了心,累死了狗,走了人。
人在职场,凡事应先完成本分,继而有选择的突破。不在其职,不谋其政,这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保持积极的内心持久平衡的人生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