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我整理并打扫了厨房,清洗了碗筷,并且把厨房擦得干干净净。看着打扫这么干净整洁的厨房,我心情很愉快。这是大宝正巧走过来。于是,我让她看看我打扫的厨房,问她觉得怎么样?她惊叹,这也太干净了吧?
我并没有对大宝抱有任何期待,只是随口一问:“你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好呢?”
随后,我外出散步。回家后,她兴奋地迎接我,并向我展示她整理得井井有条的鞋柜和干净的洗手台。
我惊讶于她的表现,并给予她赞美和感谢,因为平时喊她做家务有时很难喊得动。我对她能把洗手台收拾得如此干净表示由衷的赞赏。后来,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今天我这句话会有如此的效果?
思考之后,我想或许有三个原因:
1.昨天我很享受做家务的过程,当下是没有任何杂念的,也就是处于正念的状态中。做完之后,心情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孩子应该是感受到了我的这份喜悦,这对她是一种好的示范。
2.我说这句话时不带着任何企图心,也没有任何期待。我只是随口一说,她没有感觉到压力。
3.这句话激发了她的责任感,让她明白她也可以为家庭出一份力,让家变得更美好。
我认为,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追求自我价值感的动力,他们也渴望体现自己的价值,想要为自己负责。
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呢?我想还是我们大人和孩子的互动出了问题。
平日里我们习惯于对孩子提各种要求,不停唠叨催促。假如还叫不动,就直接吼叫指责了。
孩子一想到做家务或者学习,就和这些糟糕的感觉连接在一起了。他就变得更不想面对,表现出磨蹭和抗拒。
U型理论有一句话:干预者的内在状态决定了一切干预的效果。
今天这件事带给我的体悟是:作为家长让自己处于一个平静安稳的状态真是太重要了。
即便你学了再多育儿方法和话术,假如你没有一个好的内在状态,这些方法终究不会起到好的效果,或者不会起到长久的效果。我们就会像打地鼠一样,不停地应对着孩子的各种问题。
所以在每一次和孩子互动之前,试着先停下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在状态。
叩问一下心门:此刻我感觉还好吗?
假如感觉是好的,就带着这个好的感觉和孩子互动,放下心中的期待和企图心。
假如感觉是不好的,能不能先去照顾一下这个感觉不好的自己呢?
因为我们只能经由爱自己,才能把爱给到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