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作者现象:最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经历,会根据一个知识点,然后发掘出更多的关联的知识以方便了解更全面具体一些
其中有一些资料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通常我是先看中文的,再看英文的,这个过程总会发现一些翻译的问题,至少两种材料才是学习的基本配置
还有同一个知识点或者理论,不同的人侧重点也会不同,或者会有偏好,带着作者自己的“解读”,这导致知识理论失真(我自己的阅读笔记也常出现这类问题)
理解能力,认知,经验等的限制,这进一步要求我们专研经典,学习能做到追本溯源
最近在陆续的看一些创业案例,然后慢慢有一个疑问,我看到的大部分案例都不是第一人视角,比较贴近案例主人翁的真实故事的要么是采访(这样的一般有取舍,编辑整理加工)还有就是熟人的故事分享(旁观者视角),想到这一点,我慢慢明白,我实际上是和编辑,采访者或者当事人的熟人沟通或者学习,想到这一点突然发现,大多时候,我们脑子里装的都是二手,三手的知识信息,学的是初级的知识信息(这也是信息鸿沟的缘由之一)
二手三手的知识信息和一手信息或者说事实真相有非常远的距离,每次接收初级的知识信息也就意味着浪费一次接收高级知识信息的机会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冗余才是常态,因此需要尽可能找第一手资料,看原版书,多琢磨经典的,这里或许有一个问题:我们长时间接收的是二手,三手知识信息之后,一手知识信息就变得非常难了或者我们的判断里面一手的或事实真相反而是“错误”的
关于这一点的实践,最近在看一些基础的学科和原版内容,然后学习选择和判断故事和知识信息,试着将它们升级和筛选
当然,一手的知识信息或者事实真相是少数人的需要
最近有了一次驯化大脑的经历,先简单交代下背景,我的想象力大概第一次呈现在3-4岁还没读书的时候,某天,我突然间对父亲讲:我要做天文学家
我都不知道这个词来自哪,关于这个职业也知之甚少,那一刻就似乎凝固了一般,我记忆至今
后来我的童年总充满想象力和尝试,我在木门上敲出很多菱形的坑,想象它们是我的士兵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我想象天上的白云,大概是蓝天最华丽的袍子,让喜欢仰望的人恋上天空
我想象天边的晚霞,夕阳给今天镶了个金边,提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如果有余力那就热爱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吧
我去采摘野果,结果食物中毒,我去吃美丽的花,结果被麻到哇哇大哭,这些经历从没让我“长记性”我去深深的洞穴,看蝙蝠飞舞,看雪白的形状千奇百怪的钟乳石
再后来,翻开的第一本书打开了我的另一个世界,看书中的人快意恩仇,看书中的人建功立业…
有了这些基础,脑子变得非常活跃,填满了想法和想象
然而悲催的一点是,我不具备“使用”想法和想象的能力
所以大脑就变得有些失控,失控到抑郁,失控到每天成千上万个想法,失控到任何时候都在“思考”~
就这样,在脑子里我上可九天揽月,下可深海寻宝,而在生活中,我卑微弱小到卖一个产品出去都很难,运营一个群也做的不是很好,状态就如一个充气的空袋子,不断的漏气变瘪
……
这样的状态在我开始独立自主的做一些事儿开始变化,譬如我可以肆意挥霍我的时间,我可以决定做什么事儿一辈子,我也可以接受自己一事无成…
前段时间,在车上,突然间脑子里面涌现出很多想法,画面,故事,想象,不一会儿脑子就开始有些头疼了,我有些慌了,过往这是常态,但有一段时间没出现了,并且我没有“药”可以治疗这个问题的“药”最后,我选择了自己平常做的事儿,看书,随便选一本,然后慢慢的专注在书的内容里面,大概半小时,脑子终于变得有序了,没多久,看到有人讲艺术,后来才慢慢知道,艺术,工具,技术,书籍等都是我们驯化大脑的方式,大脑最早的原始脑是无序而“野蛮”的,当我们投身于具体的可长期持续专注的事,大脑就开始变得可控了如“冥想”,坐禅等
多尝试几次之后,我才终于有了我是大脑的主人的感觉,这是开启“心想事成”的法门
我们能给大脑一个舞台是最好的,然后给原始脑一定的空间也是必要的(本能,情绪,感受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