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身边总有一些人精力非常旺盛,他们也许只睡4小时,但依然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甚至工作家庭两不误,有时间全家旅行,还有时间和朋友聚会。他们事业有成,却仍然不断挑战不同领域,拥有丰富的“斜杠”。他们似乎如同“超人”般开挂的人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他们并没有读过《精力管理》这本书,除了先天的精力充沛优势,他们身体力行的一些习惯或许真的能与这本书的主张不谋而合。
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人精力充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有另外的一些人,精力有限,很容易感到疲惫。无论是怎样的情形,只要能够掌握好精力管理的方法,对于效能提升就会有显著的帮助。
《精力管理》书中的“罗杰”42岁,人到中年,工作不错,家庭美满,但是却身心俱疲,精力不足,焦躁,消极,人际淡漠,缺乏激情。
表面上看,他有体面的工作,美满的生活,但是那种无尽的疲惫,背后的苦衷,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面临着同样了无生气的生活,没有了曾经的激情,感到力不从心,这力不从心的“力”指的就是精力的不足,横亘在生活里,变成高效生活的种种障碍。
高效是有秘诀的
我们中有些人可能天生精力不够充沛,要想更高效的生活,找到管理精力和改善状态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我们通常是怎样使用精力的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大多数人使用精力的方式是直线消耗型——强迫自己一直干到精疲力尽;而更好的方式其实是节奏律动型,即在一天之内及时主动恢复,多次重新获得精力高峰。也就是在精力充沛时全情投入,在精力降低时及时有效地主动恢复,从而保持高水准的精力状态。
采用“节奏律动型”的方式管理精力,可以从把握每一小时的节奏感开始。我们大脑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90分钟,所以每小时主动休息一次(例如每小时工作45分钟,休息15分钟),能保证精力处在高水准。
不仅一小时内的精力有节奏律动,一天之中的精力也有节奏。在一天之中,精力的波动以90-120分钟为周期。大约90到120分钟之后,身体开始渴望休息和恢复,并发出一些信号,如打哈欠和伸懒腰,产生饥饿感,压力增大,难以集中,做事拖拉,胡思乱想,容易犯错等。
我们要觉察精力下降的信号,利用精力的节律及时主动充电,而非勉强自己坚持战斗。
最好的精力恢复方式并不限于完全停止工作,也可以切换任务(俗称“换脑子”):例如从静止状态换成活动状态,从脑力活动换成体力活动,从单人独处换成与人沟通,从执行任务换成思考规划等等。
节奏律动型的精力管理,依靠自然节律调整身心,而非依赖咖啡、香烟、酒精等人工干预方式——这些都是表面让人兴奋、实则透支精力的做法,本质上依然是直线消耗精力的模式。
need-to-insert-img
我们和“罗杰”一样,生活越来越单线化。把很长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极少休息,这个平常的选择是我们的集体病,这个世界欢迎有活力的工作,却无视恢复与休息才是持续高效的必要因素。
请大家关注下面的要点:
※ 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我们称其为波动。波动的反面是直线:精力消耗大于恢复,或者精力恢复大于消耗。
※ 压力与恢复的平衡对于个人或团体的高效表现都至关重要。
※ 我们必须在四个层面都保持健康波动的节奏,即“效能金字塔”的组成部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 我们培养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的方法与体力相同,必须系统性地将自己置于超出惯常极限的压力当中,并在过后得到充分恢复。
※ 拓展能力需要为了长期回报接受短期的不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