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3200多字,不论是开头的扯闲篇还是文尾的干货分享,都TM原创谢谢,问答曾在pmcaff做过回答我整理后放在文章分享
今个得空逛了一圈中信书店,准确的说是“复合型”门店与言几又、方所、诚品,从业务形态上基本一毛一样了,最直观的不同就是名字了,就好像是没有书的无印良品....
我要说的,与书店业务形态无关,我只想谈谈这一个个书柜上摆放的各类方法论、工具书、自我吹捧的自传、被反复咀嚼无数遍的各朝代历史,从正史到野史再到戏说、xxxx朝代各种事,还有各种不明所以的绘本,画工粗陋到与手稿一般,既然也能卖上49.90如此高价也许会打折吧...可这也太贵了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论,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套路...
我裤子都脱了,就说这些?....
最让我困惑的,那么多行之有效的套路....不是..方法论,很多人还是在整天叫嚷着找不到方法...像个嗷嗷待哺的幼童...怎么都吃不饱
其实究其原因是:懒
经常听身边哥们说:你懂有个毛用,对啊光懂有个毛用,不落地把它变成有用,可不连根毛都不是么
我身在的产品圈子里,也有好些个懂了很多毛用的大明白,但压根就没实践过的,只要是你琢磨一下,那些所谓的方法论立马“见光死”经不起半点推敲
我发现........文已过半却与标题不贴合........完了喝酒误事啊.....酒精作用
(酒品看人品,醉酒沉默不语,默默的码字,乖乖的睡觉哈哈哈)
方法论这东西就像数学公式,记的多不是本事,能转化为己所用才是本事,通过在实际环境中不断的摸索、提炼、优化方法论进而达成一个或多个应用目的。
懂得多,做的少,抖机灵,大明白,想太多,过度自信,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状态,反正你不是就行呗哈哈,谁知道是谁呢....
别找我算账......谢谢
在罗尔夫·多贝里的书《清醒思考的艺术》里面,提到一个叫“过度自信效应”,说人们总是会系统的高估自己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也是这本书里写的:说在一个广场上,每天早上都有一个男子在那里,挥舞他的帽子,有一天,警察终于忍不住了,跑过去问他说:
先生你在干什么呢,
他说:我在驱赶狼群,
警察说:可是这里没有狼群啊,
然后那个男子就说:哦,这正是因为我每天驱赶的缘故啊。
最近潜伏在很多产品培训课程里基本都是网教,有些分享的真很牛气又接地气,一听就知道一路死磕实践至上的,但是大部分人还都是虚有其名.....甚至有些是“妄人”
什么是妄人?去隔壁看晓说有一期是对时代的妄人进行点评,所谓的国学大师,康有为也在列其位...
懂得这两个字就小小的两个字,但是做到真是太难,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我们时常都处于一个懂一小点,大部分东西是无知的状态,所以懂多少真的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是够用就好。
以下是产品问题环节,问题有4,都是二狗实打实的回答的,是否有用自己衡量去
问题1:创业小公司产品经理如何规范工作流程?
首先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在陌生的环境里,从陌生到熟悉需要过程,需要熟悉的是人(团队/同事/领导)、事(业务/产品)、资源配置等!
接下来就是顺瓜摸藤,只有遇到坑才知道如何规避这个坑,通过制度或规范来规避
流程都是扯淡的,划定责权,用以出事“打官司”的!人员不配合制度最后就是昙花一现
产品经理要做的就两条:
1.先“点”-在“面”:产品规划时由点思考,覆盖到可能涉及的面
2.先“面”-在“点”:产品推进时由面的维度,具象到每一个细节关键点的执行/落地/甚至异常情况处理
勤思考、勤沟通、勤咨询(到新环境,最快熟悉环境的方式就是向公司老人(前辈)请教)
必须要磨练性格:
耐心、责任心、包容心(只要与产品相关的流水线上,任何节点出问题,都有可能是产品间接或直接挖坑所致,出了问题,产品要做的不是追责,而是想办法)
情商很重要,学会倾听、主动承担责任才是最本质的!
不论大公司 小公司都是靠人驱动事情,制度规范事情而已,所以人是第一位!
问题2:为什么很多PM从来不做用户模型(Persona)?
从实战角度,不用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对于半路介入接手产品的产品人来说「人物模型」、「用户画像」、「用户角色」 这些方法基本用不上!
为什么?因为关键词“半路介入”很多公司的产品大都进本已经从0~1过来了,很多产品人加入公司势必会成为产品流程中小到一个节点,大到一条线!很多“功课”在初创时被做完了,虽然做的粗暴但很实用!
二、负责功能规划,那么有人问做功能该用lz说的方法了吧?我想说,也基本不用(不覆盖优秀的产品人啊)!产品行业,“借鉴”之风盛行,很多产品人大多专注于如何快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很少会沉下心去研究新功能或产品迭代对于用户有哪些影响,用户场景有什么影响!会考虑但不会很全面而已
三、公司规模决定,方法论使用频次及深度!很多小公司,都忙于赶进度求生存谋发展,只要产品/功能,没有出现严重体验、业务错误就可以了!很多有想法做事负责又积极的产品人,大多做了很多功课,但团队/老板很少关注,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关注了!
方法论是实践的基础,重要程度自然不用重申!
问题3:有哪些维度可以去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实际工作中“粗暴”对待需求及需求分级的方法吧,也许没有概念那么美好,但这确实是普通产品经理在实战中的实际情况!
从产品状态 2 个维度来阐述:
1.线上跑的产品,这类需求多数,来自老板、部分内容、数据发掘、竞品启示,这样情况下产生的需求呢,作为一线执行的产品经理判断的方式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1.1需求记录,划定需求的作用及所需支撑的资源(无非是,人员、时间、金钱的消耗)
1.2需求分清作用.意义后呢,当然是开始讲需求分别对应到目标产品上咯,用“紧急而不重要、紧急而重要、不紧急而重要.......巴拉巴拉的方法根本没鸟用”实话说,作为小产品如何界定啥是真正紧急/啥事重要,还不是都听老板/直属产品VP、高阶的!那该咋办,要我说,明确需求的周期性,需求具备很强时效性的,优先考虑(注意是 考虑还没到执行),具有很强战略意义的往后放(相信我,这不是一个小功能、小改动能支撑,急也没用)
1.3将整理好的需求,重新梳理按照:需求时效性、需求所需资源匹配、老板需求、个人ideas,划分(虽说老板需求 多数不靠谱,但作为产品经理的总不能说“不靠谱吧”咱的去做功课,要么转化产品需求、要么抽老板心情好时多次强调需求的可行性哦)
2.未上线的产品(规划中、设计中、推进中)一般这种情况,发现的需求、内/外部来的需求,我一般处理的方式,首要衡量是否与当前产品核心业务主线有偏差,需求的作用,无非几种,(1)功能增减、2)方向调整、3)业务优化等,4)推倒.....等,余下请自行拓展)
2.1既然确定需求作用((1)功能增减、2)方向调整、3)业务优化等,4)推倒.....)
那么在小白的产品经理,也知道孰重孰轻了吧!没有方向你还做啥产品,有方向不确定业务你做啥产品,有方向有业务功能随便上?那怎么行!
SO,科学的方式方法有它的作用,但对于小公司的产品经理来说(我也是小公司的,并非鄙视)面对每天瞬息万变的市场/“创意多多”的老板, 哪有闲工夫去套公式,找模板!还不是简单粗暴的大胆假设,小心验证的平掉一个个需求!
问题4:采集用户反馈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如何建立耐用持久的用户交流体系?
从个人产品经验,及我本身也是其它产品的用户两个维度回答!
1.从产品角度,我会定期去竞品的产品论坛/贴吧,用户反馈的区域去获取用户的反馈,看看竞品用户对于竞品的反馈,提炼需求、痛点、问题等内容!
1.1.还有一种情况是产品还未出来,想验证产品是否靠谱,也可以通过用户使用竞品产品/及产品demo原型,获得一些相对较为片面的反馈信息,需要对采集的反馈进行加工提炼、筛选!
2、从本身是用户的角度,一般我不会去主动反馈,原因是目前市面上可替代的同类产品很多,这家用着不爽用那家的,总会满足我的阶段性/持久性需求!
2.1.基于第二点,已知用户(至少大多用户)对于市面上的产品基本无法产品持久的关注更别说去“爱”上一款产品!如何让你的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并对产品产生依赖,在运营!有个案例“跟用户谈恋爱”,案例中的公司,通过客服与用户保持高频互动,隔三差五送去关怀、还有小礼品,使用户感觉产品对于自己的关怀,那后续平台/产品,有需要用户“帮忙”的,用户能不互动么?
这绝壁是正儿八经的扯淡+干货分享啊...
酒后效率更高....真TM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