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生《中国历史中的“耕读文化”的形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670a4980b9f40147.jpg)
我国古代是农耕时代,所孕育的是农业文明。
这就决定中国文化有着浓重的农业、农村、农民色彩,
中国农业有着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
或言农村、农民中诞生出大多数知识分子。
这一特征的精髓概念,就是耕读文化。
一般而言,耕读一体的形态在先秦即存在,区别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普及范围不同。
如果从士大夫角度而言,读书人无论从哪里入仕,家中大多总是有田产的,但不一定直接耕作或经营。科举制实行后,农家子弟入仕前以及致仕后,也还会与耕作经营打交道,但也未必直接耕作。
耕读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指读书者和耕作者是同一人物,即躬耕躬读、半耕半读,是个人的耕读;
指一个家庭同时经营农业和学习读书,其成员一部分主要耕以生存,一部分主要读以发展,读书者通常都是子弟,是家庭的耕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80f3a16631703f45.jpg)
一,耕读文化的历史渊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fdd6289d1f9ed16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ba8b91839ea7927b.jpg)
耕读分合作为一个问题的提起,应当从孔夫子说起。自从春秋时期民间教育兴起,孔子就力主区分耕读。
《论语·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官员热衷礼仪,百姓就没有不恭敬的;官员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不服从的:官员讲究诚信,百姓就没有不诚实的。做到这样,各地的百姓就背着孩子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种庄稼呢?指责樊迟本末倒置,还未学会做人,先要学各种技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c23476165324898f.jpg)
在《论语·卫灵公》中又进一步指出: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用心于学术,不用心于衣食,耕田也有饥饿时,学习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只忧道之不明,不忧贫不得食。
耕 反复强调的是,
读书做官是君子的职业,
耕田种地则是小人的职业,
不可混合在一起,亦耕亦读,正如君子、小人不会融为一体。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教育家,
他的意思大概还有既然读书,就应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况且农耕是不需要教的,跟着长辈就学会了,而他教的是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2b4e2140a05fbdea.jpg)
其学说的继承发扬者孟子,同样秉承读书做官的理念,并有所发挥。
《孟子·滕文公上》:
“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应该供养着别人生活,统治者应该由别人的供养着。这是天下正常的规范。
强调阶级差异,宣扬的是要做官以俸禄养家,
而不能屈尊耕田,劳心者与劳力者有着天经地义的差别。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d5726fbcd349f5e1.jpg)
孔孟圣言,遂使士农对立,
也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
并随着儒家地位定于一尊,
成为统治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6c12d55d6da0ace3.jpg)
耕而读,读而耕。
![](https://img.haomeiwen.com/i6035020/0fb2a31ad7d3f82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