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摩尔链学堂: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一个投机者的告白》
STO究竟是什么?与ICO相比优势所在?币圈最不缺的就是噱头。庄家们利用一个又一个看似复杂的名词忽悠着投资者,顺带着中饱私囊。投资者原以为自己走在了风口的最前端,却未曾想到会再次被收割。
STO成为了最近流行的新名词,有人称其为IPO2.0时代。甚至可以取代ICO。那么,STO究竟是什么?
1,STO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通证(Token)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启发和鼓励大家把各种权益证明,例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等等全部拿出来通证化(tokenization)。放到区块链上流转、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值,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验证,这是紧贴实体经济的。”
STO全称为“Security TokenOffering”,即证券型通证发行。其目标是在一个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通证的公开发行。这可以说是加密货币向监管层伸出橄榄枝的一次尝试。
作为区块链的新生事物,STO也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据了解,目前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批通过STO的项目已经有39家。
对于那些顺利通过的项目方,后续融资速度较慢和定期监管是他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银行账户开设和反洗钱是目前通过STO的两大阻碍。那些拥有实际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更容易通过STO,那些想赚快钱的项目会越来越边缘化。”
2,虽然STO与区块链的初衷有所背离,但相较于ICO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去年ICO的热潮吸引了大批项目方和投资者的关注,但是由于缺乏监管,行业中出现了不少乱象。很多项目只需要白皮书,有的甚至连白皮书都不需要便能成功获得融资。这也直接导致了99%以上的项目都未实现落地,超过97.7%的ICO已经破发。
STO则能够受到相关证券法律的监管。因此,项目的准入门槛也会相应提高,也就相对地减少了垃圾项目的数量,降低了投资风险。
STO是有资产背书,有监管的ICO,是发在去中心化区块链上的IPO,STO会是未来的主流方向吗?
由于金融市场属于各国强监管的领域,金融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主权。因此,各国都严格制定了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也就限制了全球资产的流动。传统融资不仅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监管,甚至还需要克服语言障碍。
但是,STO的出现或许能够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区块链上的证券型通证,能够进行更便捷的全球性的投融资。任何用户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域以任何规模的资金,投资具有价值的证券型通证。
3,质疑STO只是“换汤不换药”
事实上,目前的ST(证券型通证)几乎都与现实中的公司股权、债券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相对应。除了基于区块链系统外并无新意。这也就意味着证券型通证所产生的价值相当有限,仅仅是金融资产在区块链上的映射关系。
在监管层面,STO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判定是否属于证券。以太坊和瑞波币由于性质与股权相似,很可能被列为证券,但SEC具体的评判标准并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国家对于通证的态度并不确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也未可知。如果各国无法统一相应的标准,那么又必然会导致国家壁垒在STO过程中的阻碍。
4,在我国STO意味着什么?
MOL摩尔链的钱海涛就曾经说过:STO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圈钱把戏而已。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在演讲中告诫证券型代币发行从业者,如果在北京开展STO活动,政府将视同非法金融活动予以驱离。
在霍学文发声后不久,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也对今天的这件事进行了解释:“境内STO的发行和销售应该属于ICO变种,是非法的,包括境外STO向境内销售也是非法的;但是,STO培训和学术活动不是非法的,“驱赶”这个词有些含糊不清。”这就直接指明了为啥要封杀STO,就是因为现在市场上广传的STO就是ICO,跟真正意义上的STO没半毛钱关系,况且真正的STO都还在探索阶段,要玩肯定是获得资格的相关机构才能玩的,至于投资人群大概率是面向有风险承担能力的合格投资者,与广大币民无关。
事实上STO对于币圈来说就是个伪命题,STO更大意义在于传统证券采用了Token这种形式,但游戏规则还是传统金融的那一套,跟现在的区块链体系没啥关系,现在的绝大数区块链公司都不在其行列,证券的玩法还是相对审慎严格的。至于那么多人自嗨,除了少部分是在真正探索通证经济的真正可能性外,大概率是因为他们坏,换个马甲打起STO牌再继续圈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