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不过气儿

作者: 屯儿 | 来源:发表于2024-02-15 23:02 被阅读0次

钟阿城身上那个“作家中的作家”标签,并不是自己给自己贴上去的。

而是,出自画家陈丹青之口,并得到王朔、王蒙、汪曾祺等诸位大家一致认可了的事实。

能得到当代文学界一众大佬,这么高的评价,并非浪得虚名。

王朔评价阿城时说:“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这地方,没个几十年,就要出一个人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他,我极其仰慕其人,如果下令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他。”

莫言直呼:“阿城在我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

阿城的作品《孩子王》,被改编成电影之后,我一口气看了五六遍,方才过了瘾。

没字典?当什么孩子王?”

说这话的是生产队青年点儿女知青,叫来娣。也是这个青年点儿肚子里的墨水,仅次于故事里面的男主角“老杆儿”的人。

由陈凯歌执导《孩子王》,是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陈凯歌在谈到《孩子王》这部影片时说:“这是我拍摄的影片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我自己最喜爱的一部。”

这部《孩子王》,是阿城的“三王”作品之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一人称,用“我”,来替代男主角“老杆儿”。

一九七六年,夏,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已经把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这些农活都干得轻车熟路的老杆儿,被上边的一纸调令,抽到学校教书。

那个时候,能够在众多根本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几天学,读过几天书的绝大多数知青中,脱颖而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修理地球,到当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孩子王,对于只有高中一年级学历的老杆儿来说,心里是既高兴,又忐忑。

特别是临行前,队长的那句“去了,好好干,可不敢辜负了。”让老杆儿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压力的。

同一知青点的知青们,当得知老杆儿即将去学校教书,当上了“孩子王”的时候,都心生羡慕地为老杆儿高兴。并纷纷拿出来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存肴,为老杆儿举行了一次相当正式的送别仪式。

老杆儿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情到位的时候,一句“二天,大伙儿生出娃娃来,少不了在我手上识字儿,我也不会辜负了大伙儿的娃娃。”把大伙的心,烘得暖暖的,眼窝儿湿湿的。

让老杆儿有些意外的是,他给学生上课用的教课书,居然是校长从桌子底下的土堆里扒拉出来,挂满灰尘的一本,连书皮都扯烂了的课本。

这还不算,让老杆儿更加意外的是,所有的学生,连起码应该都有的语文书,竟然,都没有。

上课的时候,只能靠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们在下边抄,而后,再按照有关部门的死规定,先教生字,后教段落大意,再教中心思想的套路进行。

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光只是由主管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掌控,就连已经读到初三的学生,都觉得,只有那样教学生,才算得上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师,应该有的样子。

一丁点儿教学经验都没有的老杆儿,倒也谦虚。被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王福,一番数落之后,不但没有急赤白脸地去解释什么,反而,他竟然露出了三十来颗大白牙,天真的笑了起来。

老杆儿可不只是肚子里,只趁半瓶子墨水的一般人儿。脑子也是一等一地灵光。

与学生之间的几番互动下来,很快就把同学们的学习基础,摸了一个门儿清。

时间不长,老杆儿就把自已摸索出来的独门绝技,也就算是他自己发明的那种纯纯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教会了班上的同学。

并不笨同学们,在作文里呈现出来的内容,渐渐地都有了一种,在思维的混沌和无序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一种特别接地气的味道。

当然,这就是老杆儿想要的效果。让他的学生们,真正做到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孩子们的收获,是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只可惜,老杆儿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这套务实管用的独门秘籍,当地的主管部门,可并不怎么感冒儿。

导致接下来的情形,不被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只会指指点点,吹毛求疵的人待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得不说,从实事求是的不拘一格,到与墨守成规的格格不入,再到老杆儿这个“孩子王”被彻底下架,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影片中,知青点儿里的所有知青,在老杆儿的档雨不遮风的教室里,硬生生让老杆儿讲的那堂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其实,也就隐喻着一个并不容易就可以轻易改变的逻辑。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讲故事,讲得什么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

……

影片的结尾,王福的那篇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用看似混沌的思维,和杂乱无章的语言,组织起来那篇纯粹意识流的作文《我的父亲》,让很多人泪流满面。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

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

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

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

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

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了。

相关文章

  • 永不岛儿

    童俱乐部在一座小学旁修葺一新每当经过,头就抬向它心会感叹:中国汉字最会体谅人嘴角会弯作最小的一把镰刀,收割天下所有...

  • WOW永不落幕的魔兽世界——为了艾泽拉斯

    回忆经典—————永不落幕的魔兽世界

  • 永不过气的才叫偶像

    二十年前的小虎队,二十年后的TFboys,吸引大家的目光的永远是那么一类人,被吸引的永远是那么一群人。 有人追捧流...

  • 经典永不褪色

    今天工作不太赶,边听歌边测试,恰好翻到“经典影视剧歌曲”,第一首就是“倩女幽魂”,音乐一响起,脑海就会浮现一个白净...

  • 经典永不褪色

    经典永不褪色,宋词赏析《踏莎行.杨柳回塘》 踏莎行·杨柳回塘 作者:贺铸 朝代:宋朝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

  • 经典永不褪色

    今晚开始看新版《倚天屠龙记》,好看!经典就是经典,永不褪色,耐看,耐人寻味。老版的看了好几年了,都快忘了,一看新版...

  • 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有种震慑人心的力量(流光20年)

    有句话说经典永不过时,更多地是形容书籍,而我想说电影也是如此,经典的光环永不褪色。《泰坦尼克号》1997在美国放映...

  • 永不过气的偶像---苏东坡(上)

    原来我只晓得宋代苏东坡是豪放派的经典代表人物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家喻户晓,却不知他也曾写出柔情似水儿女情长的...

  • 经典永不过时

    今天去看了开心麻花的舒克贝塔,小崽子和我看的都哈哈笑 经典永远是经典。

  • 经典永不过时

    文:贾玉霞 昨天晚上,林哥说书柜太满,里面有许多过时的书,应该整理了。我这个人一向喜欢买书,看上一本书,迫不及待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永不过气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dy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