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是我早就应该做的事。
清晨起床,习惯性地翻开手机。手机的第一个界面已经被我清理地很干净了,只有“知”“行”“合”“一”四个文件夹,但向右划开第二个界面,不知何时,我又下载了10个新的app,而且下载之后基本上没有怎么打开过。我看着这些app,很多都具备着相同的功能,我突然意识到,将这些app的功能分类,不就是我当下的焦虑地图吗?这其中就包括学习类,讯息类,出行类,生活类等等,每种app都代表这一种焦虑,同种类型中app越多,说明这类焦虑感越大。这些焦虑不是突然之间出现的,而是藏在我每天每时每分每秒之中,而大量焦虑将会导致的,是思维的堵塞和行动的迟缓。细思极恐,环顾我卧室的四周,又何尝不是实物版的手机世界。四周满满当当地堆满了我本以为需要的物品,我总想着有一天我会用,但事实上在这些物品中,我能用的上的不超过20%。

反思自身,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过去一直在索取。从大学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希望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我没有意识到,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向内探索还是向外探索,我一直只在做一个动作,那就是“获取”。那些散落在角落的便条纸还有那一件件实物/虚拟商品,都是我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获取之后,大部分的东西我再也没有管过它们。事实上,获取后,这些并不真正属于我,不仅消耗了我有限的精力与金钱,而且成了堵塞我生活的垃圾,让我产生更多的焦虑。比如,有时我会想,这条灵感我还没有尝试,那个课程我还没有上完。欲望太多,焦虑太大,我无法专心完成一件事。归根结底,如果无法从内心调整思维,那么外在无论整理多少次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整理,说来简单,却也复杂。由浅到深可以分为三个整理阶段。初级阶段是整理生活环境混乱的人,比如屋子,办公室等,中级阶段是生活混乱的人,比如财务,自我管理,高级阶段是整理内心的混乱,这个层面就涉及到心理层面。看似寥寥几个词,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索与整理。很多人认为,整理嘛,谁都会啊,不就是收拾收拾东西。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整理,没有反馈还真做不好,因为“当局者迷”,要想把混乱的环境整理清爽,本来就是与原有的思维进行对抗,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跳脱原有思维来看的方法。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手机对着自己的房间拍一张,从照片中看就可以帮助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熟悉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请一位专业的整理师,当然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了。

回归初心,给30岁的自己写一份信:
1. 整理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30岁的诚子一定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整合,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知道如何帮助到其他人。那时的我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获取”来消除内心的焦虑,而是满心的富足与幸福。
2. 30岁的诚子拥有一套个性化,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不再盲目追求其他人的成功经验。
3. 30岁的诚子生活在舒适而整洁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平衡,高效完成每一件事。
为了这个初心,现在的诚子,一定要加倍努力,逃出垃圾屋,用一年完成自我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