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说,如果她能再重新参加一遍高考,一定会比当年考的还要好,因为在陪孩子学习的的过程中又学了一遍,可见是多么的用心。可惜的是她的孩子,却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甚至对她说:“妈妈,你们当年学习,是为了生存,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好的条件,干嘛还要那么累、拼搏、费脑筋地去学习呢?”基本上是一副没有学习兴趣的样子。那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在孩子早期的教育过程当中,以下两点堪称学习兴趣的杀手。
一是一味的强迫。一个人主动做事和被动的做事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的本能——吃饭,如果你被强迫吃一个馒头两个馒头还没有太大的感觉,可是强迫着吃第四第五个,很快就会吃不下的。学习也一样,如果找不到其中的乐趣,总是被要求、被比较、被逼迫,就会对这件事深恶痛绝。二是替代和干涉。任何一个人的学习都要去实践、去修正、去反思,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忍不住总是挑剔、打断、干涉,看不得孩子学习中的偏差和瑕疵,就是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嫌孩子麻烦,干脆自己做,那么彻底把孩子应该锻炼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以上两种大多数家长都犯过,因此说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那么,作为家长,不只是需要不犯错误,更重要的事,怎么才能够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汤姆提着油漆桶去刷栅栏,其实他不太高兴做这件事,因为刷栅栏又脏又累,但是姨妈让他去刷,他不得不去。可是,一路上有好多小朋友问他:“你去干什么呀?”他怕小朋友们嘲笑,就一蹦一跳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我去刷栅栏呀。”他的态度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汤姆那么愿意干,刷栅栏看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争先恐后地也想尝试尝试。汤姆开开心心和朋友们把栅栏给刷完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件事情,从无趣到有趣,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甚至兴趣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而且心理学家们对一些行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作兴趣的获得主要由以下五个因素决定,学习上也一样。
一、挑战的成就感。当孩子突破固有的能力圈,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想办法解决问题清除障碍达成愿望,会带给他“我行”“我可以”的成就感。
二、主动的全神贯注。无论孩子是玩玩具还是在阅读,画画,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专注、忘我、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就会体验到心理学上的“心流效应”,下次就会更愿意做。
三、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能太高,高到孩子认为不可能完成(比如每次都考一百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没挑战性没有意思。孩子可以找一个关系良好的学习榜样,然后去努力、去超越。
四、及时反馈。
说到及时反馈,不得不讲一个小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败给了没有反馈带给她的深深地绝望感。
因此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一切能给孩子提供正向反馈的机会,比如一次作业写的工整,一次团体活动表现积极,一次勇敢地举手发言,及时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暗示到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热爱学习这件事深信不疑。
五、对学习的掌控感。晕车的人坐车时难受无比,可是当他去开车,多半都不晕了,因为他掌握了方向盘,有了掌控的感觉。想让孩子有学习兴趣,也要让他有掌控的感觉。比如预习的习惯,明天老师讲哪些内容了然于胸;比如自己制定计划,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比如利弊说清楚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对孩子说“就按你说的办”。
教育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钱、时间,更多的时候还要有智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成长,提升自己,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激发孩子自身的动力,最终活出他自己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