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芳华》蹭越战热点、冯导商业搭私,不过那又如何?

《芳华》蹭越战热点、冯导商业搭私,不过那又如何?

作者: 烽火征程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10:23 被阅读50次

    文|大都督

    终于,在磕磕绊绊中,《芳华》上映了。回想起当时经历过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影片的突然下架,被吊足胃口的我,还是迫不及待地买了原著回来看。

    “You Touched Me”,严歌苓女性独有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文工团的一群少年男女,四十年间命运的浮浮沉沉流转变迁。也许是她当过8年文艺兵的缘故,故事真实细腻生动,直击人心So Deeply。

    也只有读完才知道,故事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越战并不是主题,关于那段战斗经历的笔墨其实很少,字里行间甚至都没有见到弹道和硝烟,而更像是像一部文工团几个人的感情戏,甚至有些类似于校园爱情场景,善良的男主与女主却没有很完美的结局,跟军旅题材作品相去甚远。

    而这正是冯导略显江郎才尽为人诟病之处,紧紧抓住“越战”和“老兵”这两个现实社会中不怎么被触碰的敏感词,小切口入手探究人性与社会、利益与坚守、至善与至恶。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适与戏谑: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本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也是《芳华》这样的作品所无力展示的,无论是严歌苓的原著,还是冯小刚的电影,都完全不着调。也许,他们都只是需要那块招牌而已,搭售点自己的私货。一代代的老兵们还是喜欢《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凯旋在子夜》,无论老兵是否上过战场,那些经典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高度是如今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在这核心问题上,《芳华》给了一个消极的答案,因此,它不及格。而这样的作品都大行其道,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

    “历史最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肢解后的任性消费。”

    ......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看的,这些评价本身无可厚非,但硬要把一部商业片放到严肃历史背景下去加以考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冠之以商业搭私蹭热点,还是牵强了些。如若这样,我们又该如何评论同样是商业片赚的盆满钵满的《战狼2》?同为商业片,都是为盈利,只不过一部踏准了情绪的鼓点,一部刺到了社会的痛点,仅此而已。那么,走出作品本身,该如何正确理性地看待借着军事类热点的商业搭私呢?

    一、蹭热点的本质就是占领舆论阵地。技不如人丢失阵地,唯有正视差距迎头赶上,开撕反而会丢了气场失了身份。

    田间地头,无人问津则杂草丛生,精耕细作则年丰岁稔。舆论阵地亦如此,你不占领,别人就会来占领。

    老山、猫耳洞,手风琴、子弹壳,理解万岁、保卫祖国,这些场景、物件、口号,对于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这代人并不陌生,围绕那场并不遥远的南疆边境作而创作的一批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把英雄情结和浪漫主义的种子种进了这代人的心底。

    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面对这类话题,可回忆的画面仿佛还停留在黑白电视里和缺了页的书本中,以至于越来越模糊。

    面对军事题材,真的没有可开采的富矿了么?不是的。我们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对素材的挖掘和加工、是像冯导这样勇于蹭热点的意识和善于蹭热点的套路。

    小说里严歌苓讲述了两个并不复杂的战斗故事,一共215页,有关战斗的只用了不到10页的篇幅,从很多叙述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擅长用文字还原真实而具体的战斗,而冯导却用镜头把这些还原成了不亚于《兄弟连》的真实场面;

    再往远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二十世纪福斯就拍了三版,从2d拍到3d,从1997拍到2017,打造了一帮演员明星,输出了N多价值观,赚走了一众票房。

    平心而论,这些热点蹭得下功夫了,一般导演也蹭不出这种水平。所以,你说你NB,你说你要占领阵地,那就不要撕,拿出NB的作品和应有的态度。

    二、蹭热点只能按套路来。作品入眼不走心,一切都白扯,高山流水不一定能遇到知音,更多的是曲高和寡。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宣本来就是文无第一的事业,作品好不好,大多时候是跟自己拼。你觉得自己要说的说明白了没有,有没有跳出人们习以为常到麻木的逻辑,创作出来的东西自己首先相不相信、有没有被感动?

    如果不在这些点用力去精益求精,总是高高在上,一副我这么NB你们怎么看不懂的姿态,说明你是在干一件希望别人以为NB的事情,而不是在干真正NB的事情,你的成就感正是别人无法承受之折磨;突出“主旋律”闭门造车,弄出来的只能是张四有和“粑粑文”这种高级黑。

    不可否认,民族、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被那种“虽敌万千吾亦往也”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和鼓舞,需要金戈铁马,需要洪钟大吕,需要马踏飞燕封狼居胥,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需要每一个人树立一份牢固的信念和坚守。但相对于冰冷机械的说教,我们该如何表达这种情怀?

    李幼斌在《亮剑》里成功塑造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许三多通过《士兵突击》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有意义的事”,《战狼2》的虽远必诛激起了多少国人久未燃烧的血性.......这些就是应有的表达方式。跳出情怀讲情怀,才是蹭热点应有的套路

    三、蹭热点目的就是抓住热点为我所用。打着市场需求旗号刻意逢迎的作品,最终只能丢了风骨,失了情怀,毫无生命力可言。

    国内外各种题材的战争片拍过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敦克尔克》这些还算不错的作品,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战争片不应该唤起仇恨,不应去鼓动的战争,而应该呈现战争的惨酷、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一点,一部只有不到半小时战争场面的《芳华》做到了:

    电影前半段铺排的青春胴体、熠熠发光的面孔和优美的舞步,充满了荷尔蒙的味道,但在一场九分钟寂静的、危机四伏的行军之后,突然被炸成碎片的排头兵打破,切换到了血肉横飞的丛林战场,血肉模糊的战地医院,烧焦的尸体和鲜血狂喷的伤口和断肢。之后是惨烈,是疯狂,是生命和尊严的突然消失。

    虽然受众需要这些抓人眼球的套路和场景,但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落入寻常军旅题材中三角恋的感情纠纷或者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俗套,看着痛快,过后遗忘。

    所以芳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残酷的战争和平静的生活之间的强烈反差,诠释出人性的复杂。而在众多复杂之中,因为能够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当初的选择而一生不变,才显示出人性高贵的一面,比如刘峰那种不求回报的善良,比如何小曼从始至终的执拗。

    北岛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诗歌: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青春到头,都免不了一场破碎。但到底是青春,不论怎样的漏洞百出,那也是冯导的芳华,只不过是一场被战争阉割了的青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蹭越战热点、冯导商业搭私,不过那又如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ol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