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心得

作者: 宛若蕙质兰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3:20 被阅读0次

    《傅雷家书》这本书是中学推荐的课外读物,据说是思想修养读物。这本书很早就买了,最近才有时间读,拆开塑料封皮的瞬间,有种温暖的感觉。如果家书可以传承下来,所思所想也会留下痕迹,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留痕,比传记、故事要更加真实亲切。

    带着这样的感动,开始读这这本《傅雷家书》,记录了傅雷及妻子和孩子傅聪的通信,信件有长有短,按时间顺序编排。都是在1954年至1958年间,傅聪在波兰留学期间的往来通信,满纸都溢流着对孩子的期待、叮咛。常常有大段的家常琐事,没有刻意地写大道理,都是在平和亲切的语气里娓娓道来,其中不乏重复很多次的唠叨,就像大多数父母经常对孩子所说的一样。

    那个时代的交流多半通过书信表达,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幸运,涓涓的感情如波,荡漾在纸间,还有书信的照片,看到那些清秀的书法,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伏案写给自己的孩子,把思念和期待通过纸页传递到异国,给身在异乡的孩子一些温暖,一想到这些,就不由得动容。

    读这本书感受到的几个特点:

    1、信的开头总是地报怨孩子写信太少,毫不掩饰父母翘首盼望来信的心情,个人觉得未免报怨得多了一些,年轻人总是振翅欲飞,想要挣脱的。

    2、不时地给孩子推荐一些书,让孩子练习音乐的同时,不要忘记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比如《平凡的真理》、《人间诗话》。

    傅聪写道:“诗词常在手边,我越读越爱它们,也越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中国的文明,那种境界,我没法在其他欧洲的艺术里面找到。”

    3、信中有很多对音乐的解读、评论和弹奏技巧的分析,可见虽不是钢琴专业,也不影响傅雷音乐素养的积累。

    4、对孩子做人做事的指导,就融入在具体的事件中,就事分析,不讲大道理,让人容易接受。当傅聪对华沙的杰老师产生不满,认为他的技巧不足以指导自己,而想转往苏联学习的时候,付雷在几封信里都劝诫孩子不要对人有成见,要虚心,冷静,权衡利弊再决定。

    他写道:“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

    “便是以口味而论也觉得格格不入的说法,也得采取保留态度,细细想一想,多辨别几时,再作断语。这不但对音乐为然,治一切学问都要有这个态度。所谓冷静、客观、谦虚,就是指这种实际的态度。”

    5、有对时事和思想的评论和感悟,传递国内的声音给远方的孩子,使他不要与国内脱节,从理论中获得人生的哲学。

    他写道:“马列主义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极现实极具体的哲学,它不但是社会革命的指导理论,同时亦是人生哲学的基础。”

    “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就该体会到人生亦是不断变化的,就该懂得生活应该是向前看,而不是往后看。“

    “一味地向前看也是有危险的。古人说'鉴往而知来',便是教我们检查过去,为的是要以后生活得更好。”

    6、也有对自我的批评,作为父亲会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提升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傅雷对于童年的傅聪非常严苛,随着年纪大了,才流露出慈父的情感。

    7、对家人、朋友的状况都会谈及,使书信鲜活、生动。不过这些比较干扰阅读的体验,信息太过零散,遇到这样的文字只能读个大概,跳过。

    8、也有家常琐事的笔墨,呈现生活的真实场景,描述的不是空洞的理想主义世界,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两点思考

    1、傅雷的书信有些内容难免有顺应时代的口号之嫌,当读到母亲让傅聪把父亲寄给他的信再寄回来要给领导看时,更有这种感受。信若不仅仅有一个读者,而是写给更多的人,或有其它用途,或用做未来发表,真情实感必然打些折扣。

    2、编后记提到某一日是傅雷夫妇去世十五周年,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他们二人是自尽而去的,和书信里表现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反差之大,令人不禁唏嘘。

    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给予青年力量和引导的书,传递的慈爱和惦记放在任何时代都会引起共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傅雷家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sg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