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洗手30次

作者: 果爱520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09:30 被阅读10次

    您有这样的经历吗?一出门,觉得好像忘了关煤气,一转身,可能觉得忘了关灯。明明锁好门,下楼后又返回家再次检查门锁。这是一种病吗?

    刚当兵两年的小张就因此很苦恼,他说:“老师,我每天都要反复洗手,总是觉得洗不干净,一天总共要洗三十多次,别人都说我有病,我怎么会这样?“

    我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他想想说:“三年吧,以前不太严重,也就每天洗手十来次,这三个月来特别明显,每天就是不停地想洗手,在洗手。”

    小张说:“家里管我很严,可我却很调皮,常和别人打架,曾将胳膊摔断,几乎天天被人找上门,父亲十分生气,经常打我,但我仍旧不改。到了初中,虽然学习很好,但坏习惯不少,还常和老师闹别扭,一次和校长打了一架,他不让我上学,我父亲向校长赔礼道歉后,才勉强让我上学。上高中后,我的毛病依然未改,刚入学一周,便打群架,把人打成重伤,住院两个多月。高中毕业来到部队,我下决心改掉坏毛病,做事非常谨慎。开始几天,除了和战友简单问候,其他什么话也不说。过了段时间,我觉得这样很难受,渐渐话多起来,有时和班里同志闹得有点厉害,就怕得罪了人,开始胡乱猜疑。有时看到别人目光有点特别,或面部表情稍有不同,又十分紧张。最近,我又开始嫌别人脏,嫌东西脏,总怕别人把什么病传染给我。有一次,笔不小心摔在地上,我就想笔掉的地方也许有人吐过痰,也许有人的鞋踩过,于是觉得很脏,就把笔扔了。觉得手也脏,就开始不停地洗手。我现在真是生不如死,十分痛苦。”

    从小张所说的情况看,他患的是强迫性神经症。

    小张自从打架惹出事端后,面对学校、家庭对其看法的压力,入伍后产生了很强的悔改心理,故处事十分小心,与前判若两人。担心班里同志的不满,因而对身边人反应很敏感,加强自我克制。而越加克制,越担心他人看法,越感觉克制不了,矛盾症结由此产生。随着压力增大,矛盾加深,由担心他人的看法发展为对自身物体及身体有关部位的关注,走向另一个极端,致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孤僻、刻板和胆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重复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反复洗手,洗一件衣服洗多次仍嫌不干净,反复考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有两条腿,为什么是按1、2、3、4、5排列,而不是反过来排等等。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医学上称为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正常人是否也会出现强迫现象呢?也会出现,例如不自主地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或念某两句话,或唱一两句歌,反复如此,但不影响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不能看作是强迫症,可以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纠正,使其不致于进一步发展。只要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干扰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且影响他的能力和行为,影响到人际关系或家庭的幸福,那么便可确认强迫症的存在。

    我向小张说明,他患的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强迫性神经症中的强迫怀疑并伴有强迫行为,并不是精神病。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不要有太多压力,更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建议采用森田疗法具体施疗。同时配以认知疗法,具体解释应如何对待挫折,排解烦恼,发泄不良情绪等。

    我建议小张配合服用抗焦虑药物氨羟安定等,治疗效果更好。

    【相关知识】 强迫症是强迫性神经症的简称,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该病多在三十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强迫症患者精神意识完全清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些古怪的想法和重复动作。反复检查,反复洗漱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有时和这种强迫行为相比,隐藏在病人内心的强迫思维更为痛苦。强迫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强迫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

    西方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的起因可能与病人的童年经历相关,更与家庭教育相关。本身有强迫个性的父母,会对孩子有过分的要求。研究表明,像强迫症这样的精神疾病,其实也和心脏病、高血压一样,是和身体的器质性变化息息相关。医学专家提醒我们,要正确的面对精神、心理疾病,出现问题要及时治疗,周围的人要用平常心态来看待那些有精神疾病的人。在治疗过程中,家人的理解和关爱也显得格外重要。有时候,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治。

    莫名呕吐的高中生

    周四上午,心理咨询室虚掩着的门“砰”地一声被人推开了。一个衣着得体,个子高挑,面色焦急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我想她一定是个急性子或者遭遇了非常急的事。

    她急冲冲地问:“这是心理咨询室吗?能咨询吗?”

    我说:“是的,我是咨询师,请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她摇摇头说:“不是我,是我儿子,急死我了。”

    中年女人自称王琳,四十五岁,某中学生物老师,她说,我儿子十八岁,今年读高三,马上面临高考,平时成绩在学校属中上。我希望他能发挥出正常水平考上理想大学,在家里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尽量满足他的学习和生活。儿子也很努力,经常半夜还在看书,抓紧时间复习、冲刺,可随着高考越来越近,我感到有些着急,有时只说几句关心的话,什么早点休息、别累坏了,孩子就非常反感。“我就知道你会说这些”,常常发脾气不理我,想与他谈心也不愿意和我多说。上个星期开始,每天早上吃完早点,到学校就开始莫名其妙地呕吐。原来以为是孩子感冒了,不舒服,可是现在感冒早好了,还是天天早上呕吐,把我和他爸吓坏了。孩子也很害怕,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要看心理医生。今天他要上课,我就先急急忙忙赶来问问,他这是怎么了?能治好吗?

    我问:“你小孩平时身体怎么样?”

    她说:“挺好的,喜欢打篮球,还是校队的。”

    我说:“这次呕吐,到医院检查过吗?”

    她说:“检查过,查不出原因,医生说是感冒引起的。可他感冒已经好了,还是吐。”

    我说:“约个时间,把孩子带来,我得先和他聊聊。”

    王琳的儿子叫小杰,一米八的个,一说话就脸红,很害羞腼腆的样子。刚坐下时,他有些紧张。

    我说:“学校朋友多吗?”

    他说:“还行。”

    小杰说:“医生,我现在不知道怎么了,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手心不停冒汗。老是怕自己考不好,就连平时的小测验都提心吊胆。对同学也不想理睬,很烦躁。特别是每次考试前总想发脾气,跟妈妈发火,扔东西,摔门。我知道这样不好,想控制自己,可是一临近考试,又觉得控制不了。这几天我早上老是呕吐,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经过详细咨询,我考虑小杰的情况属于考前焦虑。焦虑其实人人都有,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中国实行应试教育,莘莘学子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高考生经过几个月的题海战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难免会出现考前焦虑,总觉得好多学科没复习完,时间不够用,考不上怎么办?从而带来各种消极影响,导致身心疲惫。

    面对焦虑怎么办?心理学家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弄清事实;分析事实;做成决定。

    我拿出纸和笔,和小杰一起进行分析。

    首先是弄清事物的真相。我先写下问题:1、我怕什么?或是我焦虑什么?2、我为什么怕?或是为什么会焦虑?让小杰来回答。

    小杰回答:1、我怕考不好,考不上大学;2、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前途,对不起父母。

    评估及理解是消除焦虑很重要的两大步骤,只有面对根本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现在。我接着写:1、纵然我所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发生了。是否真的是那么可怕?考不上又会怎样?2、他人是不是也经过类似的遭遇?他们是不是就完蛋了。3、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后来就无法活下去了吗?

    小杰回答:1、我不知道。2、我不知道。3、我不知道。

    问题出来了,小杰考前的紧张、焦虑、甚至呕吐源于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茫然。人不是生来为考试,一考并不能定乾坤,成才的路其实有很多条。

    经过疏导,小杰重新回答:1、复读再考;2、大多数人没有完蛋;3、不是,生活没有太多改变。

    评估与理解自己的焦虑之后要面对现在的问题。再次评估现在的情况。

    我写下:1、现在面对高考失败的真正问题是什么?2、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3、解决的办法有哪些?4、什么时候开始做?

    小杰回答:1、是某一学科成绩不好,所以会担心高考失败。2、当时那部分掌握得不好。3、请家教。4、明天就开始。

    小杰离开咨询室的时候,眼睛似乎变得有些明亮,目光里出现了自信。我想不管高考成绩如何,前面的路平坦坎坷,至少他已经知道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压力。

    很多学子考前焦虑,其实家长更焦虑。而家长出现的焦虑情绪对孩子影响更大,他们会从家长那里感受到压力增大。所以对王琳,我也给她一些建议。1、适度关注,不剥夺孩子的成人感。家长想尽能帮助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了孩子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看似乎是为孩子节省时间,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成人意识很强,会认为家长将自己幼稚化,心理受挫,会对家长过于关注行为产生强烈的不满、反感和抵触情绪。2、以正常心态面对,不过分保护。家人实施重点保护,所有人围着孩子转,这实际上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复习和发挥。3、适当指导建议,不过分干涉。家长适当给予一些指导意见,但不过分要求。一些家长想到临近高考,心里着急就希望孩子一门心思只想复习、做功课,不能做其他的事,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不准做这做那,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4、合理目标,不过分期待。家长期望孩子能出色的考出好成绩,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5、心理关键,重视情绪调节。家长往往对孩子的身体备加呵护,却忽视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而且家长自身的担心、焦虑情绪无形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广,“心理”对孩子高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环,通过寻求专业咨询机构的帮助可以及时发现、调整自己和孩子的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迎接高考的到来。

    【相关知识】 考试焦虑是高中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适度的焦虑对考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和考试的成功。但是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

    该怎么管教你,我的调皮孩子

    现代人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孩子一出世,全家人就围着团团转,请个月嫂,工资比公务员还高。孩子稍大一点便开始上早教,学乐器,学特长,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孩子毕竟不是玩具,他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有的孩子还特别调皮,于是大人的烦恼接踵而来。

    何涛,三十四岁,机关助理员。他干起工作游刃有余,可是提起孩子却一筹莫展:“我那儿子,刚满三岁,我特别喜欢他,他也活泼可爱,聪明伶俐。但是他又很调皮,爱哭,脾气大,稍不高兴就嚎啕大哭。我和他妈妈一般先给他讲道理,但他仍然是不会听你一句,表现为一哭闹撒泼、二睡地打滚、三发飙打人,而且非要坚持到迁就他为止。开始我们还是非常有耐心,不过看着他这样闹下去,我都控制不住自已情绪,会直接骂小孩。骂他,他哭得更加厉害,有时实在受不了,感觉整个人都有火气,就动手教训他。有一次,一巴掌下去,他屁股上都有五个手指印,我又十分后悔。我不知道是我们大人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很担心自己教育不好孩子,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这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两到三岁的孩子比较调皮也属正常,这是他在这个成长阶段的一个特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也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作为家长,不必过分担忧。

    那么面对调皮的小孩,打骂能解决问题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父母在打孩子的同时,已经传递给孩子一个很明确的信息,那就是生气的时候就要打人,生气的时候就应该打人。孩子没有太多的识别能力,不知道明确的对错,但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会从大人的处理方式上明确一点,生气时打人是对的。于是,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也会效仿大人去做。

    二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不讲道理时,除了他自身成长的特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父母打他,他也可以感受到,你是在注意他,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给他的“无理取闹”一个正强化,当他的行为接受到正强化后,只可能增加,不可能减少。以后他还会继续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学习和孩子相处的过程。父母需要不断用心去体会、理解孩子。建议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可以用浅显的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孩子比你想象的还要聪明、懂事,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

    无独有偶,一位女士给我来信:“老师,您好!我女儿九岁了,性格内向固执,不能听批评的话。特别具备激怒我和她爸爸的能力。为此,我偶尔也忍不住动手打骂她,现在,我打她,她也会还手跟我对打,我骂她让她滚,她说那“你也滚”。为此我非常生气。我也想克制自己不打骂孩子,但她的行为时常使我失去控制,不知如何应对?比如,她想要什么就要求马上得到,即便是晚上商店关门了,也吵闹着非让我立即出去买。我当然拒绝,也跟她讲道理,告诉她这样的要求太不合理,我估计她内心也知道我不会答应,但她就是没完没了地吵闹,好像我不发怒她不会罢休。这种时候我往往不再理她,她会拉扯我的衣服非让我回答,最后直到我动手打她才能停止吵闹。类似的行为经常有,以致于碰到这种情况我爱人都避而远之,不敢插手管,否则女儿就会转对他无理取闹。他为了清静,往往都是该干嘛干嘛,不理会,任我们母女口战。而事后我指责他,他就会抱怨这是因为我的管教不当才造成小孩这种性格,我则怨他既然会管为什么不适时教育孩子,于是接下来变成了我和爱人争吵。经常是因为小孩的无理取闹最后导致我们俩人争吵不休。有时我们都会气呼呼地对女儿说:“你再这样我也不管你了!都是因为你才吵架!”唉,一回想这种情形,我都快爆炸。有时候心灰意冷啊,对这孩子该怎么管教啊,由她去算了。真受不了。有时我和爱人私下感叹,真让人崩溃。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谢谢了!”

    我给她回了信:“你好,我能够理解您的烦恼和痛苦,因为孩子的问题,永远是父母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躲避,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面对。有人说,孩子的问题实则就是父母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用上辈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辈们惯用的打骂激励的方法,对于习惯忍耐的我们来说,也许是管用的。但对于现在的更习惯于张扬个性的孩子来说,无疑不能被他们理解的这种方式,只能激起他们的叛逆和潜意识里惩罚父母的愿望,如她会闹着让你半夜去买东西。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样会给父母什么样的反馈模式。父母在习惯于打骂孩子的时候,他(她)也就把这种方式反馈给父母,甚至泛化到自己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父母总是妄图通过自己的强势来控制孩子,让他听自己的话,实则,孩子一样用自己的方式来控制父母,如任性、撒娇等。当她真的任性撒泼时,最好的方法,不是纵容溺爱,更不是生气打人。这些行为都只是强化她错误的做法。而是“四不原则”:不打她、不骂她、不讲大道理、不离开。自己先冷静下来,抱(搂)着她,平静地注视着她,一言不发,等她哭够了、闹够了、平静下来的时候,给她一块热毛巾搽脸,再真诚地问她,哭累了吗?让她明白,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对父母是无用的。多蹲下去和孩子进行交流,她不会不尊重您的。另外,无论夫妻双方对教育孩子的理念有何不同,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战争。因为您的战争,会让孩子安全感丧失,让她觉得,哦,我的爸妈原来是那么爱攻击人的人。另一方面,让孩子聪明地利用你们之间的缝隙,更好地控制你们。我们更不要跟孩子说,“都是因为你才吵架的。”这种语言,只是徒增孩子的负罪感和无意义感。学会与孩子交流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管怎样,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蹲下去跟孩子说话,我们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试试吧。爱孩子,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

    【相关知识】 减轻孩子牛脾气的强度:1、保持冷静。发火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发火,失去理智,与事无补;2、不予理睬。做自己的事,这时您的孩子一看没有指望控制你了,会安静下来;3、分散注意。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他和你一块儿干,他就会忘记牛脾气的事或降低牛脾气了。小孩会用“哭闹”来控制大人以便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对孩子的某个行为、习惯,越要急于改变,急于纠正孩子,反而会引发家长更大的焦虑感和挫败感,会让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了。家长应多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引导很关键,当孩子做得好时还要多夸奖,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爱偷东西的富家子

    周六的晚上,我正陪着两岁的女儿看童话书,手机响了,是个陌生的电话号码:“喂,还记得我吗?我是你小学同学刘玲,好久不见了。”我记忆的搜索引擎迅速开启,刘玲?是的,我曾经的儿时玩伴,很多年没有联系,据说她高中毕业后,找了个有钱老公,一直在做生意。

    刘玲继续说:“老同学,听大家说你现在搞心理咨询,干得不错。”我说:“谢谢。”电话那头声音低了下来:“那你帮我咨询咨询我那不争气的儿子,行吗?”我问:“他怎么了?”刘玲说:“我儿子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了,平时不爱学习、成绩差,喜欢撒谎,还经常偷拿我和他爸爸的钱。你知道,我和他爸都在做生意,经济条件还行,家里什么也不缺,每个月给他零花钱不少于一千,可他总喜欢在外面拿东西,我们也打他骂他,没用。昨天他去超市买东西,把三支钢笔放在兜里没结账,被人家超市当小偷抓起来,我又赔礼又赔钱,才把他领回来,回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不知道。我真是要崩溃了,不知以后怎样管这个孩子,你说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老同学,你就帮帮我吧。”

    我说:“你先别急,下周一你和小孩到医院来找我,我了解了解具体情况,好吗?”

    周一上午,刘玲和她儿子来到咨询室。小孩叫壮壮,白白胖胖,穿着一身名牌,稚气的脸上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老练。

    我让壮壮坐在儿童椅上,听我和刘玲聊天。我问:“最近你在忙什么呢?”刘玲说:“生意不好做啊,他爸爸原来搞营运,开出租车公司。现在把公司丢给我,到县里买了块地,搞什么农家乐,一天忙得不可开交。孩子还不省心,真是累啊。”

    “那壮壮谁来照顾呢?”我问,刘玲说:“他上私立学校,双休日才回来。家里请了保姆,专门给他做吃的。”我说:“那你们平时很少和他在一起啰。”刘玲有些无奈:“是啊,他周末回家,我又在外地,一个月见一两次面吧。”

    我单独问壮壮:“喜欢妈妈吗?”壮壮点点头,“喜欢爸爸吗?”壮壮摇头,我问:“为什么?”壮壮说:“爸爸打我。”“那他为什么打你呢?”小家伙摇头:“不知道。”我笑:“那你知道妈妈带你来这里干什么吗?”壮壮很严肃地说:“知道,你是心理医生。”“你能告诉阿姨,上次在超市拿笔的事情吗?是家里没笔了,还是就想拿走什么?”一阵沉默后,壮壮说:“我是随便拿的。”我说:“你不怕别人说你是小偷?”他说:“不怕,赔钱给他们就行了。”我继续问:“那妈妈会伤心,你不担心吗?”壮壮突然哭起来,大声嚷道:“她才不会伤心呢?他们又不管我。”

    原来家境富裕的壮壮从小就是跟着保姆长大,在他的印象中,爸妈是开银行印钞票的,很少在家。每次回来都会买许多许多的玩具、零食,给他用不完的钱,却很少陪自己出去玩耍。妈妈喜欢邀约朋友打麻将,爸爸则看电视上网。自己学习下降了,爸爸只会打骂。妈妈忙着请家教,让他感觉父母关心他的学习胜过自己。三年级时,壮壮无意中把同桌的文具盒带回家,结果同学说他是小偷,老师还通知了家长,爸爸妈妈连夜从外地赶回来。虽然自己挨了一顿打,却感到大家都在关注他,觉得很刺激,于是他隔三岔五地小偷小摸,让父母头疼着急。

    偷窃行为背后必然是由心理原因所致。孩子的行为是快乐原则,偷东西的行为一定给他带来了某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反过来说,现实生活一定有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所以导致他要通过偷窃行为得到满足。至于这种寻求满足的行为(偷)是不道德或非法行为,这只是成人社会的评价标准。十岁的壮壮本该无忧无虑、活泼可爱,但没有家庭的温暖,令他总是闷闷不乐。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他也玩电子游戏或乱买东西,但当他发现,只有在他偷东西后,平时很少关心他的父母才会马上团结起来“教育”他,他很开心。尽管这种方式不好,却成了他寻求刺激和获取父母感情关注的异常行为。

    壮壮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又是情感空白的乞讨儿。我建议用阳性强化法对他进行引导。我告诉刘玲,当壮壮出现正确行为时要给予积极鼓励,出现错误行为要给予惩罚,让孩子学习用正确行为满足需要。另外不要随便给孩子“戴帽子”,不能用“你有毛病”、“你是小偷”之类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这样只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需要父母像朋友一样了解他,听他说心事,和他交流。

    同时,我给壮壮一根橡皮筋,让他每次在有偷东西冲动时,就拿这根橡皮筋狠狠地弹一下自己的手背,这就是心理治疗中著名的“橡圈厌恶疗法”。每次这种疼痛刺激,会伴随患者的冲动欲望重复出现,时间一长,他的大脑中就会留下一个印象,这种冲动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慢慢弱化患者的“偷窃”欲望。但是单靠这种方法,壮壮的偷窃行为能否得到控制呢?

    我把几句话送给刘玲,希望她能领悟:孩子的问题常来自父母,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千万别忽略精神关爱,人的成长发育不光需要金钱,人的身心健康更不是金钱可以交换。幸福其实很简单,物质富足不如情意浓浓,环境舒适不如家庭和睦,分数成绩不如心态阳光!

    【相关知识】 心理问题背后有原因。不少孩子早期出现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或教师的注意,孩子长大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与交友,家长和教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作为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儿童心理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早寻找教育对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洗手3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sz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