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那些奇人异事24
上山射杀老虎,入水搏斗蛟龙,转身读书修行,被称为“三害”之一的周处,浪子回头金不换竟有下文。周处竟然死在西晋的腐败之下,还被阴了。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笃志读书,砥节砺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这个小故事在此被司马光引用,我初读以为其目的有三:一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二是人为造祸甚于猛虎蛟龙;三是笃志读书改变命运。
当然,司马光可能还有意识烘托一下陆逊,陆抗以及他的子孙有才学,而孙吴政权却不能好好珍惜,以至于亡国败家。“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最终被司马炎战败,拿着小板凳成了“归命侯”。
孙皓“归命”西晋之后,把吴地官员都劝降了,这其中包括周处。
周处跟随陆机、陆云学习进步很快,一年之后就被孙吴聘用了。来到西晋,周处政绩卓著,从新平太守提拔到了御史中丞,毕竟已是文武全才,能力没的说。
但是,周处性格“忠直勇果,有仇无援”,忠诚正直,勇敢果断,有仇人却没有帮手,解释如此,大概是脾气秉性有点孤傲。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作为御史中丞周处得罪人了,“弹劾不避权戚”是他的行事风格。
梁王司马肜曾经违犯法律,司马光没说多大的事,周处审查揭发了他。司马肜是谁?司马炎的叔父,司马懿的儿子。西晋进入司马衷时代,贾后专权,贾郭两家把持朝政,政局混乱贪赃枉法。在这样子背景下,梁王多大的事算事呢,周处看不明白这一点,这不给自己的命运挖好了坑。
孝惠皇帝元康六年,皇帝任命周处为建威将军讨伐齐万年。齐万年听说周处来了,非常害怕。“周府君(处)曾经任职新平太守,能文能武。如果他独自决策,我们抵挡不住。”
万万没有想到的,万年也没有想到,梁王司马肜挟私报复了,把周处给坑了。
“齐万年屯梁山,有众七万;梁王肜、夏侯骏使周处以五千兵击之”,以五千人对打敌方七万人,以一当十,还多了好几个叫阵示威的。
周处给两位顶头上司分析,带着五千人冲锋,如果没有后援,必定会失败。上阵白白送死没啥,就怕给国家带来耻辱。司马肜、夏侯骏不怕给国家耻辱,他们要的就是逼死周处,昧着良心强逼上阵。
可以想象这一战很残酷,从早晨打到傍晚,“斩获甚众”。周处绝对是战将,文武全才不是浪得虚名。关键还有,上战场,周处带的士兵都饿着肚子,梁王司马肜既不给吃的,也不给援兵,弓箭装备还都不足。
从这里来看,梁王司马肜明摆着就是为了报复当年仇怨。我甚至都怀疑,诏令建威将军也是司马肜的主意,司马光没有记载我也不多猜测。
“左右劝处退,处按剑曰:'是吾效节致命之日也!'遂力战而死。”这点倒是显示了周处忠诚,不过现在来看实在不值得。然而,我又想从浪子到忠诚勇士,是什么改变了他?是陆云、陆机教育作用,还是周处本来的善(“人之初,性本善”)?
梁王司马肜虽然受到朝廷“尤”,估计也就是口头批评了,“而亦不能罪也”。实际上,中书令陈准在诏命周处为建威将军时,就已经预料到了结局,而且提出来建议,西晋朝廷却未采纳。
陈准说,“骏及梁王皆贵族,非将帅之才”,他们也不求名誉,不怕犯罪。应当派积弩将军孟观,带领一万精兵担任周处的前锋,一定能够消灭敌人。不然,梁王就会让周处担任前锋,不去救援他而陷害他,那么必然会失败。西晋朝廷没有听陈准叨叨。
梁王司马肜哪里是打仗呢?报复害死了周处,仍然悠闲舒适像在外旅游。后来,陈准力荐孟观讨伐齐万年,大战十数,终于擒获齐万年。一个前锋都可以收拾齐万年,周处才能更大于孟观的。死的太可惜了,后面再没有涉及到周处。
能上山射虎的好汉,能下水搏蛟的英雄,却死在阴谋之下。太可悲了。“金不换”周处的经历,说明孙吴、西晋一样的黑暗腐败。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什么人都是朝不保夕。
而我想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有魄力,如果没机会没平台,再优秀也是白搭;如果再遇到小人作祟,那可就惨兮兮得了。
周处之子三定江南,宜兴原来叫义兴。宜兴除了紫砂壶,我所了解的并不多,到今天才发现原来,宜兴与周玘有关系。
《资治通鉴》所记载内容不多,“周玘纠合乡里,与(郭)逸等共讨(钱)㻅,斩之。(周)玘三定江南,(司马)睿以(周)玘为吴兴太守,于其乡里置义兴郡以旌之。”
三定江南指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平定石冰,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平定陈敏以及怀帝永嘉三年平定钱㻅。
周处虽然战死沙场,他的故事在儿子周玘身上继续,周玘原来也是个英雄人物。
又: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晴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