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吴剑在谈到家庭教育时,他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影响孩子性格,而性格决定一切。”接着,他又进一步诠释“和谐的家庭氛围包括好多方面,但是爱的氛围、劳动氛围、读书氛围等却是相对重要、不可缺失的。”
首先,家庭要有爱的氛围。“爱”是一个家庭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之一个“家”,最多算是“一个屋子里面住着三个或几个人”。这也如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其他诸如事业、地位、财富、荣誉等等再多也是毫无意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里“爱的氛围”不仅指父母爱孩子,夫妻间的爱同样重要。只有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夫妻间恩爱,这种“交互的”、全面的爱才能构成一种“氛围”。在这种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有安全感,有探索性,有信心、有动力;否则,如果缺失这种爱的氛围,孩子非常容易出现这种或那种心理障碍。所以,父母尽可能不发生冲突,尤其是不当着孩子面发生冲突。尽可能当着孩子的面亲热,哪怕的伪装的。这样孩子不仅可以健康成长,还可以性格和谐,婚姻幸福,交往良好,富有爱心。
二是劳动氛围。劳动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父母热爱劳动,创造财富,快乐劳动,使孩子感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当然这样的劳动包括社会劳动,家务劳动。父母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孩子难以成才。这里也需要提醒家长,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不要事事包办,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整理文具、穿衣叠被、打扫房间、收拾饭桌等等。劳动在一个人的正确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且是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中,很多家长,尤其是再长一辈的(外)祖父母,什么活也不舍得让孩子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这样做是出于爱,出于好心,但是由于他们不懂爱,最终“好心办成了坏事”。
三是读书氛围。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读书比较好,那是因为家庭有读书氛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言传身教,往往身教更加重要,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读书,自己读书最重要。家有书香,孩子就会在耳闻目染中喜欢上读书,且终身受益。2015年3月5日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书香社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看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读书,越来越重视家庭建设。从党和国家兴亡的高度重视读书,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我们要积极建设书香家庭,争取都成为书香门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