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看完了可以躺平了吗?(上)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看完了可以躺平了吗?(上)

作者: 生活的艺术家Tim | 来源:发表于2021-06-27 08:15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龙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下《道德经》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一个词“躺平”。“躺平”的意思是说,从此躺下了,再也不奋斗了,也不再想有什么作为了。那说到躺平,老子清净无为的思想似乎就是一种躺平的思想,那这样说的话老子算得上是咱们躺平届的祖师爷。但是老子的清静无为就真的是不作为这个意思吗?今天,龙哥就跟大家叭叭老子的《道德经》,看看能不能为广大的躺平青年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我们先来了解老子的生平。老子,又叫老聃,名李耳,春秋战国时楚国人,做过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当于现在国家档案图书馆馆长。(插入一个馆长的动图)。关于老子这个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不是叫名叫李耳吗?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呢?

其中有种说法是,老子有可能是他的绰号。怎么讲呢?大家看,宋《太平广记》引《神仙传》说一句话,说老子“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说他一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所以叫他老子。东晋时候,有一本书叫《玄妙内篇》,它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意思是,老子的母亲怀老子,在肚子里就怀了81年,老子生出来的时候已经82岁了,所以满头白发,因为怀的时间太长,从产道中生不出来,只好割开左腋,从腋下把他拿出来了。

这说法当然很荒唐,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是明代著名学者陆德明,在他的《经典释文》中也同样载有“老子生而皓首”,也就是他生而满头白发。看来老子这个特征很明显,这也是人们把他叫老子的原因。

大家再看老子的名字。老子的名叫耳,字叫聃。我们要知道,古人给孩子起名字有很多种起法,其中有一个起名字的方式,就是看这个孩子的生理特征。那么老子的名和字都和耳朵有关,而且老子的字叫聃,聃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中国第一个古汉字学家,东汉时候的著名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聃,耳曼也”,说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耳朵长得很阔大的含义。那么,明初宋濂在《诸子辨》中讲说“聃,耳曼无轮也”,说聃这个字的意思是,耳朵很大而且没有耳轮。你可以想想,如果这个字所形容的是老子的耳相,那老子的耳朵一定很难看,长得又大又软塌塌的,像猪耳朵一样耷拉下来,这证明老子是有天生的一些异相或缺陷的。

《四库全书·路史》中记载说“周上御史,胎刵且眇”,这个周上御史就是指老聃,说他“胎刵且眇”,大家看这个字“刵”是什么意思——古代的一种刑法,把耳朵割掉。说他“胎刵且眇”,就是说他一生下来就没有耳朵。大家再看眇,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眼瞎的意思。请注意,中国古代每一个字是一个含义,比如盲是指两眼瞎,比如瞽,上面写一个敲鼓的鼓,底下写一个眼睛的目,是指睁眼瞎。所谓眇是指一眼瞎,说老子生下来没有耳朵,而且一个眼睛是瞎的。

我们大家在街上,经常见到皮肤苍白,头发全白,毛发全白,甚至黑眼球虹膜上色素沉着都极浅。那么这种病人,由于虹膜色素沉淀不够,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大量侵入眼底,损伤视网膜,他们很容易在少年时期发生一眼盲。因此,根据这些记载,我们有理由推断,老子当年是一个白化病人,先天性白化病,而且一眼瞎。由于他生相异常,因此他作为儿童的时候,就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这使得他从小不敢见人,于是又继发性引起一个心理疾病,叫少年幽闭症,这使得他晚年即使成为中国文化之第一宗师,也仍然表现为隐君子的原因。这里的隐君子,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吸毒的瘾君子,而是说老子是个隐士,是个宅男。老子告诉我们,即使当个肥宅,也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道德经》的正文。首先《道德经》这个名字并非原书的名字。古人命名书名,一般就是名字后面加个子就称书名来,就像《孟子》《庄子》《韩非子》。所以《道德经》的原书名就叫做《老子》。《道德经》这个书名,据说是西汉初年,一个著名《老子》注学者,叫河上公的人,给它追加的名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篇》,下篇《德篇》。道德二字,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人伦道德。古人每个字都是有单独的含义的。这里的道,是指宇宙的运行规律,也是这个世界的最终极的原因。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道,而在人世间能掌握道并执行道的就是圣人,或者是得道之人。所以我们理解《道德经》,先理解道是什么,然后再理解在人世间我们应该怎么按大道来行事。

《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你要理解道,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形而上的东西。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它超越了我们一切能感知到的形体。它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当我们用正常的语言来形容它的时候,它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味了。所以才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接着说“名可名,非常名”。所谓名,就是指我们可以感知的物的属性,我们对物的可感知属性,加以命名,叫“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属性,第二“名”是动词,指命名。用正常的语言,你都没法给它命名,因为我们正常的语言就是用来描述我们感知到的事物的。“道”是超越我们的经验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黑色的意思,玄之又玄,是极度的深渊黑暗,就是老子他所要追究的那个天道,在极其深渊而黑暗的那个地方,你才能找见它。那个地方才是众妙之门,也就是万物的生发之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关于宇宙的诞生,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学说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在137亿年由一个炽热致密的奇点大爆炸后膨胀形成。这里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智慧,在那个科技落后,人类还处于朦胧早期阶段,他通过朴素的思考,居然描绘出了一副宇宙诞生的图景。如果说这已经让我感觉到震撼了,老子接下来说的话,更让我惊掉了大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生命的诞生初始,是先有无性的单细胞生物,后面慢慢演化出了两性。两性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演化出了新的物种。新的物种又不断演化出其他物种,直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亿种生物完整的生态。这句话整个就是在隐含一种万物演化的思想呀。这可比达尔文《进化论》要早了2000多年呀。老子的思想真的不可谓不高深呀。

那我们知道了道是这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那道有什么特点,道是怎么作用的呢?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老子整个道论的核心,它的含义就是事物的运动是物极必反的。道作用的形式是用弱不用强。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后半部分。“弱者道之用”。这个就是老子道论的最核心的思想。那他到底想说什么呢?很多人会说老子想表达的就是一种“以柔克刚”。

关于“以柔克刚”有个典故,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他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回答说:“那舌头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刚硬的吗?”这个就是“以柔克刚”这个典故的来源。不过光从“以柔克刚”这个方式去解读还不够。因为老子是有一种演化的纵深的角度的,所以“弱者道之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说法,而是一种动态的说法,就是弱是道的实现方式。那是怎么实现的呢?就是道让弱以一种比强更广泛的存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大家有没有发现,凡强大的东西都是属于少数,而弱小的东西属于大多数。而强大东西更不稳定,而弱的东西更加地稳定。天地万物比人要强大,但是人却驾驭了万物。人比细菌强大,但是细菌才是这个地球上遍布最广的存在,光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有数万亿个细菌。

柔弱是老子道论的总结,在《道德经》5000多字的文本中,反复出现了11次,可见这个就是老子最想表达的核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看完了可以躺平了吗?(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ur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