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手拿起儿子书柜里的一本书翻看,书名《冷门知识》,书面打出的口号很大,说“这些知识不是每个地球人都知道,他们让度娘和谷歌都疯狂 ”。书里说这是一些冷门鲜为人知的知识,但是更多的象是打假,比如“仙人掌防辐射靠不靠谱”、“血型与性格真没什么关系”之类的文章,我走马观花的翻看着,正准备丢掉不看时,被一章内容吸引了。
这一章的标题是“你或许不信,“我”是兵器”。什么鬼?“我”是兵器?我成功的被震惊到了。
“我”,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从会说话时就开始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个词竟然欺瞒我们这么久!原来,它曾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
《说文解字》中提到:“我,古杀字。”这就说明,在古代,“我”就是用来进行战场拼杀的。而且,在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很像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它其实是“我”的变形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后来“我”字又逐渐演化成“手”与“戈”的合字,意思就是“以手持戈”。
说起这种兵器的来历,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期,当时正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说白了就是没有枪炮的时代。那时候各个部落或诸侯之间,为了地盘、利益和权欲等经常打仗,于是各种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场。在这些兵器之中就有“我”。
从现今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我”来看,它是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青铜利器,分长、中、短三种。它的主要的击法有“钩、挂、扎、挑”四种、既可以横击钩杀,还可以扫、劈。在当时的战场上,它是一种让人见之胆寒、谈之色变的兵器,在当时征战中的使用率较高。
不过,这种兵器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逐渐淡出了战场,原因是秦王朝重新规划了国家的兵器,将长剑作为冷兵器中的“主力”。就这样,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的“我”渐渐被埋没于地下。
“我”是如何由兵器变成第一人称的呢?事实上,“我”与人称产生关系于“我”字演化成“手”与“戈”的合宇。古代的王室贵族都习惯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于是“手”与“戈”的合字“我”便逐新将演化成第一人称的“我”。《诗经》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靠靠”的记载。
果然,读书启人智慧。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366/b6d8b054bfe7e23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