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不同角度感知课文。
活动:读书,完成填空( )的背影,可以填一个词语或短语。
“父亲的背影”,是描写对象;
“买橘的背影”,是主体事件;
“回忆的背影”,是散文体裁;
“感人的背影”是情感表达……这样的多角度填空活动,是走进文本的第一轮。
2.精读“望父买橘”一段。
活动:精读选段,为流泪的“我”补写心理活动。
我预估的情况是,学生能写到“我”的感动。然后追问:“我”当时的心理仅仅是感动吗?引导学生回读课文,补充和丰富“我”的内疚、后悔、自责、心疼……这样就在文本中又走了一个来回。
3.设疑猜读,再进文本。
猜读活动是:“我”感动于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为什么不在北去的列车上就动笔,而是在时隔8年之后才动笔?读课文,猜猜父子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
课文里有一些隐含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关注。比如“东奔西走”,比如“家庭琐屑”……然后我会自然打出背景介绍的文字,与学生的猜读互相映证。寻找隐含信息,让学生带着疑惑再读课文。
4.品读来信,在课文中寻读细节。
活动:读父亲的来信,发现父亲的“示弱”,触动儿子的内心,“想起他对我的种种的好来。”再读课文,寻找那些“种种的好”的细节描写。这是换个角度再进文本。
5.设身处地,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活动:把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就是那段抒情的文字,改为第二人称,直接对父亲告白。学生边改,边轻轻地读,然后请一个学生朗读换人称朗读,以作者视角再次走进文本,体验更真切。
这次的备课,我想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不同方式走进文本,不是一个回合,而是多个轮次的“走进”,从而在文本的文字中,读到作者隐秘的、含蓄的、丰富的、细腻的、震撼的情感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