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肖邦

作者: 生活中记录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08:09 被阅读0次

    他的名字虽已被各种流行天王所推广,对公众来讲并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可具体到作品上,重拾去感受还是觉得神秘而悠远,无穷的表现力出口,像是有无限种可能,但冥冥感觉方向只有一个,也就是鲁宾斯坦所谓“正确的”声音。

    不知为什么,喜欢也只喜欢他的作品。并不打算持续自虐以达多高的艺术高度。只是坐下来,只是弹出来,悄悄给灵魂打造一个美丽的自留地,也是好的呀。他的曲目多见灵活的节奏,不规则的音符排布,和广泛的延音踏板设置。自由,洒脱。在艺术的国度里,秩序只为美而存在。若为了美牺牲片刻或一定程度的秩序,也当然可以接受。

    以夜曲(作品Op.9 no.1)举例,其中一段旋律,平均每小节左手6个音,右手11个音,都要同时,均匀地完成。强迫症估计弹不了这个,可能更适合弹巴赫(无意冒犯)。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点bt地喜欢这种打破传统的设定。不得不艰难尝试突破左右手传统的一对二二对四等根据节奏的数理对应,尝试某种不规则的匹配。

    蹩脚,笨拙地高度重复,同时去听不同的版本,尝试去拆分音符的时序排列。不知道多少遍的聆听,模仿,摸索,练习后,肌肉好似生发出记忆,某个枯燥而又灵光一现的刹那,左右手,右左脑,好似分别于虚拟空间独立存在,陷入到虚拟的幻像中。好似做到了各自独立又和谐地完成使命,同时好似也再回不到那个生涩又无助地尝试数理对应的时刻。

    打破传统的规律分布,自由的节奏,随性的音符排布,作曲家或许,哦,一定不是任性为之,或许是为了生命过程和情绪的真实陈述,或许是为了对极致艺术高度的探索。

    话说回来,近期重拾二十多年前练习过却练的磕绊而稀碎的升c圆舞曲(作品Op.64 no.2号)。听各种大师诠释的版本,一次次沉浸在柔美而低回的氛围中。

    刚开始缓慢的,轻柔的,小心翼翼的4/3拍,右手欲言又止的不规则重音,像是面对并不熟悉的有缘人,羞涩轻启感伤的往事,想和盘托出,又笨嘴拙舌,不知从何说起。中段是一串串大段的一闪而过的音符,持续的,倔强的减弱记号,旋律相似节奏却不同,速度越加越快(大部分大师是这样诠释的,除了基辛,后者哀伤成色更多,但好像因控制速度的原因,少一些飘逸感,可能大师本人更多体悟到了曲中对命运和缘分的无力感吧,刻意的维稳更能表现这种情绪张力)。

    婉转轻盈的旋律,精致考究的和声,美好和感伤在旋律中共存。往事如顽皮的和风,悄然而至,轻抚发丝,又黯然远去。想努力抓住它,终将不得不放弃。只好让跃动的旋律一遍遍响起,好似可以让回忆在每个聆听的人心中化为永恒。

    还在练习,也希望继续坚持练习,可以借助稀碎的乐理知识,不那么灵活的双手,好在还算敏锐的听觉,和不那么差的模仿能力和音乐感知力,至少达到应付自己耳朵和灵魂的高度。

    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在继续,而令人一想起来就开心的是,对于美好作品的热爱,也一直在继续。

    敝帚自珍,请勿二改二传,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拾肖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e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