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一本书: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写的《清醒思考的艺术》。里面讲了很多我们平时容易在思维上犯的错误。其中有一个很常见的错误叫做纠缠于沉没成本。
作者一开始就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他和妻子去看电影,结果电影很糟糕,作者提出回家,而妻子却说:“肯定不行,我们不能白花30欧元买电影票。”
这种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买到了并不可口的食品,还是会坚持把它吃完,因为我们已经花了钱。我们选择了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专业,还是会硬着头皮把它读完,因为我们已经花了时间。知道男友(或女友)并不适合自己,还是舍不得放手,因为我们已经投入了感情。一项工作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成果,还是舍不得结束,因为我们已经投入了心血。
这些花掉的时间、金钱、投入的感情、心血,都属于沉没成本,可是我们往往会纠缠其中,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作者指出: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我们的设想,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离开选取的小道,并承担后果,比如中断项目。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难以放手、难以释怀。
这让我想到孩子学琴的事。这段时间,孩子在练琴上的表现越来越让人头疼。当初答应孩子学琴,一是出于她自己的愿望,二是我虽然不指望孩子能学出名堂,但希望能通过学琴来培养她的毅力和专注力,也就同意了。可是三年来,孩子把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完,就再也提不起一点兴趣。几乎每天练琴都得靠大人催促,而且一提到练琴就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看到她这个样子,我也无数次动过干脆停掉的念头,但是转念又会想,现在不学,那以前花掉的时间和学费不是都白费了吗?于是,日复一日地继续纠缠于这些沉没成本。
作者为我们解释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
那我们怎样判断一件已经投入很多成本的事情该继续还是终止?作者也给出了答案:
有好多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式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于是,我开始重新考虑孩子学琴的事:有的父母让孩子坚持下去是因为孩子真心喜欢,有的是因为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甚至功利一点的,是为了孩子能作为特长生进一个好学校,而我让孩子继续学琴的唯一理由就是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
孩子在学琴上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除了规定的弹琴时间,从不主动碰琴,也不主动听乐曲,唱歌还五音不全。我和老公都不懂音乐,在孩子学琴上不能提供任何指导和帮助,家里也没有培养音乐兴趣的环境。孩子无法受到相关的影响和刺激,完全靠苦练,确实很难坚持下去。即使被迫坚持下去,和付出的成本相比,也是得不偿失。
想想心学大师王阳明,不也曾经果断放弃修习多年的佛学和道学,从而转到心学研究上,最后成了一代圣贤。放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加思索的随意放弃。坚持也并不总是好的,错误的坚持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认识,我决定停掉孩子的钢琴课,把学琴的时间用来做她喜欢的阅读和写作,把学琴的钱用来出门见世面,及时止损总比全部亏损来得好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