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8-11-1
【原文】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白话】周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思考之一】为什么说“周有八士”并非一个偶然现象?
包咸注曰:“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耳。”四乳指四胎,都是双胞胎,所以生八子,而这八个儿子都有出息,都成为了显达之士,所以被记录下来。因为是双胞胎,所以取名也是两两相随,按照伯、仲、叔、季的长幼顺序排列。汉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伯为长,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礼记·檀弓》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以前称“名”,二十岁行冠礼后称“字”,五十岁以后称“行第”(伯仲叔季),死后称“谥号”,这是西周时期关于名字称呼的整套做法。
《春秋繁露·郊祭篇》:“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张居正也说:“此八士者产于一母,萃于一门,而又皆有过人之德,出众之才。多而且贤,真乃是盛世之瑞,邦家之光。其关系一代气运,岂偶然哉?”一个母亲,四胎都是双胞胎,生了八个儿子又都是杰出的人才,个个都是君子俊雄、国之栋梁,这既是盛世的祥瑞,又是家国的荣耀啊!
时逢盛世,人才辈出,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天人感应。有意思的是,人才往往聚集在一个有道德、有理念、有传承的家族、家庭之中,他们或是兄弟,或是叔侄爷孙,像周初这家是四对双胞胎兄弟,就更是稀奇,也更显示了感应、感召。
张居正还说:“考之尧、舜之时,有八元八恺,成周则有八士,盖天将祚帝王以太平之业,则必有多贤应运而生,一气数之自然耳!顾天能生才而不能用才,举而用之,责在人主。是以史称舜举十六相而天下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言其能用名也。”八元八恺”指的是尧、舜时期的十六位贤人。其中“八恺”是高阳氏的八个子孙,他们性情和善,平易近人;“八元”是高辛氏的八个子孙,他们敦厚老实,与人为善。这十六个皇族后裔一直保持着祖上的美德,他们的行为举止没有辱没先人的名声,他们所在的部族之间也非常团结,彼此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到舜继位后,开始启用“八元八恺”。舜任用“八恺”掌管土地,由于他们性情和善,做事公正,有条有理,深受大众拥戴。后来,舜又举用了“八元”,让他们敬敷五教,让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和平,由此也深得民心。所以说,上天若赐福于圣王一个太平盛世,就会有很多贤明的人随之降生于世,这自然是天运气数使然。但是,上天虽可降生人才,却不能起用善用这些人才。真正可以让这些人才派上大用场的,只有明主仁君。所以,历史记载说自从舜帝举用了“八元八恺”这十六位贤臣之后,天下得以大治。
【思考之二】学习本章对您有何启示?尤其是教育子女方面。
王夫之在《四书训义》对本章注解时说:“人才之盛,作人者之休养之也。仁以育之,而人向乎仁,无果于忘世者焉。义以处之,而人喻于义,无傲上孤立者焉。此人之感于上而起也,而人之所助,天必佑之,和气充而善气集,故以先王先公之泽生其时者异焉。”人才能否兴盛,根本取决于任用和造就人才的“作人者”,无论这个“作人者”是执 政者、老师,还是父母、长辈,关键是要用长养仁义道德的方式来培育人才。也就是要以仁德来教育子弟,让他生起对仁义道德心心念念的向往。一旦心中生起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热烈追求,勇于将天下苍生的安乐担在自己肩上,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追求自身清誉的遁世退隐者。还要以大义来引导子弟,让他做任何事都不要忘了秉持道义,这样他就不会养成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习性。只要不断长养、培植子弟的仁义道德,他就会成为一个感通万物、民胞物与、仁民爱物之人,这样的人所到之处,人必助之,天必佑之。因为他由内而外都散发出一种祥和宁静、温暖和煦的良善气息,所以古圣先王、历代祖先的恩泽也自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