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萌萌和她的两次不成功的恋爱。
问题之二,跨过球网,越界指责对方。
那天晚上,萌萌的初恋男友给萌萌回了电话。接通电话,男友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萌萌对着话筒噼里啪啦就是一顿落:“你为啥不接电话,不回信息?你是不是喜欢上别的姑娘了?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了。”
你看,这不就是萌萌编的故事吗?在这里,萌萌将她的猜想当成了事实,虽然她是在发问,但她的问题是一种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
《深度关系》一书告诉我们,在两个人的交流中,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理解领域,也就是三层不同的现实:第一层现实是其中一人(下称A)的意图和想法,也包括他的需求、动机和情绪,这一层只有A自己知道,另外一个人(下称B)并不知道;第二层现实是A的行为,这是A和B两人都能看见或听见的,其中包括了A说的话、语气、手势、面部表情等。第三层现实是A的行为对B的影响,而这是B才知道的领域,其中包含了B的反应(情绪与回应)。
因此,在交流的最初,双方都只知道这三层现实中的两层——A不知道他的行为对B的影响,B也不知道A的动机或意图。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第一层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也就是意图和行为之间)有一张网球网。我们都知道,在打网球的时候,你不能到对方的半场上去打球,你必须待在你自己的半场。我们与他人交流、提意见、反馈问题时也应如此。
然而,平时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往往看不到那张网球网,我们不会表达自己眼中看到的现实,而是会跨过球网,找对方身上的原因。
就像萌萌那样,指责初恋男友——你就是一点儿都不爱我了。在萌萌的哭诉中,没有表达情绪和感受的词汇,有的只是对初恋男友的指责,很可能会令男友感到被误解,或者更糟,感到被攻击。可想而知,接下来两个人的交流很可能就变成了吵架,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
正确的做法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去猜测对方的意图和动机,更不去指责对方。
萌萌可以这样说:“你不回短信,不接电话,让我很伤心,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
初恋男友听到萌萌的话,就可能会表达歉意,并告知实际情况——如当时正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以后会尽量及时回复等等,再来一波甜言蜜语的哄劝,就安抚了萌萌的情绪,两人也就不会吵起来了。如果男友再懂点事儿,上一招“包”治百病,那还吵啥架啊,开心还来不及呢,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