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该当何罪?(上)

作者: 山东田夫 | 来源:发表于2020-05-01 17:11 被阅读0次

    喜、怒、哀、乐、悲、恐、惊,号称人之“七情”。是“情”,就要表达,就要表现。当然,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形态各异。但是不知为何,这“七情”的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方法,却都可以用哭来完成。

    难怪说人这一辈子是“生时一声啼,死时他人哭”。哭,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

    当然,哭与哭不同。咱们现代人不大讲究哭的类型。但在古代,把哭分得那是相当清晰的。

    无声有泪谓之泣;
    泣而有微声谓之呜咽;
    失声痛哭谓之啼;
    有声有泪的才谓之哭;
    边哭边诉说的那叫嚎,也可以理解为哭诉。

    不但如此,由于心境不同、环境不同、礼仪要求不同,甚至个人特点不同,具体怎么哭,当然也是各领风骚。

    人们常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其实,曹丕的帝位,也是借哭而助了一臂之力的。但刘备的哭与曹丕的哭又大不相同。刘备哭的是有始有终,而曹丕则是一哭定终身。

    虽然刘备哭的是有始有终,但若和唐朝人唐衢比起来,那就是“哭”功乏力了。

    唐衢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一心要“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是,唐衢是个不会考试的人,落榜,成了他的人生常态。久而久之,哭,便也成了他的人生常态。就连平时读书,也是“见人文章有叹伤者,读乞必哭,涕泗不能已”。更有甚者,由于他长年累月地哭,所以他连说话时也充满悲腔。于是,便得了“哭痴”的雅号。

    当然了,像唐衢这种“哭痴”毕竟是极个别的。否则,满大街都是哭哭啼啼的人,岂不是丧门之星满天下?所以,人之哭,一定是曹丕式的居多。

    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藉,喜欢游山玩水,啸吟山林。这一天,他自驾出游,却发现自己迷了路。没想到,连自己的亲妈死了都不哭的人,这时候却像孩子一样大哭了一场,原路返回。这叫“穷途而哭”。

    又比如,“寇老西”寇准小时候是个问题少年,把他妈妈气得够呛。这一天,寇准又犯错误了。忍无可忍的寇老太太抄起秤砣就向寇准砸了过去,正中寇准脚上,伤好后留下了一块大伤疤。寇准出息人以后,妈妈已经去世了。一次,寇准摸到了脚上的伤疤,便想起妈妈曾经的教诲,痛哭流涕起来。这叫“扪疮辄哭”。

    再比如,大孝子伯俞本来不是大孝子。有一次,伯俞又调皮捣蛋了,妈妈也习惯成自然地打了他一拐杖,打得伯俞嚎啕大哭起来。他这么一哭,妈妈反倒奇怪了,就问他:“我以前打你,你从来不哭,今天怎么大哭起来了呢?”伯俞边哭边说:“妈妈呀,我不是因为疼才哭,而是因为不疼才哭。您以前打我,我很疼。但您今天打我,我却不疼了。这说明您老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您!”这叫“伯俞泣杖”。

    这几哭,哭的调皮,哭的真切,哭的感人。也有的哭,则哭的大气,哭的舍己为人,哭的保家卫国。

    春秋时,下蔡威公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他干什么呢?就干一件事:哭。甚至眼泪哭干了,“泣尽而继以血”。邻居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国且亡”。这是忧国忧民却又徒唤奈何的哭。

    吴国攻打楚国,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求援,秦哀公却不为所动。见此情景,申包胥便靠在宫墙上,不饮不食,夜以继日地连哭七天。秦哀公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发兵救楚。这是为国尽职却又成其所愿的哭。

    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举国投降曹魏。消息传到军中,蜀将罗宪嚎啕大哭。而且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哭,而是率领全体部下一起哭,一哭就哭了三天。这是国破家亡却又走投无路的哭。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哭也一样。既然有真情实意的哭,那就会有假情假意的哭。

    经过坚持不懈的瞎折腾,王莽的大新王朝眼看就要分崩离析了。怎么办?王莽不愧是大儒。他突然想起了《左传》中的经典案例,说是哭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于是,他马上率领文武大臣及京城模范百姓,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大哭仪式。为保证哭的质量,他还下了重奖令:“甚悲哀者,除以为郎,郎至五千石。”

    (不未哭完,待续)

    来源:杨德华  借历史的坡下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姜女该当何罪?(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iy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