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课上我们提到,应当适当放低对写作的敬畏心,更加随时、随地、随意的写起来,这样说的目的是拓宽大家对写作的理解范围,了解到“实用性、公开性”并非文章的标配,很多东西写下来就是愉悦自己而已。但是物极必反,一味进行私密性写作也并非好事,就像有人提到,“不发出来我怎么能收获别人的反馈呢?”是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公开写作,这时候的思路就要锚定在“面向对象”上。说白了就是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了解他们大概处于什么认知层面、进而在此基础上去选择合适的素材和叙述方式。
比如这篇文章,我是写给群里各位的,目的在于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非私密性写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通过21天的接触,大概了解了各位的写作水平——就是不太需要参加写作课的水平。这让我和凯峰常常惭愧的觉得之前半天课程班门弄斧的让大家见笑了,如果有机会针对同样的群体做第二次写作课,课程体系必然会再度优化,多一些实例化解析和方法论的指导,少一些务虚的内容(对于毫无写作概念的同学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是需要的)。
课程的改进与写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是面向对象写作,就要避免出现太大的信息鸿沟。这一点也是我们反复跟洞见读者聊到的——不要因为信息差而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他们并非你想象中那样了解事情的上下文,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解释,会打乱读者的阅读节奏,也达不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这里想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曾经收藏过一篇文章——《喊麦之王》,首发于GQ实验室,它的读者多为一线城市中的精英人群,对喊麦这一文化虽有耳闻,却大多不甚了解。因此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作者何韬有意做了如下设置:
- 首先解释了直播为何会成为时代潮流,如果不做这样的铺垫,读者很难用平行的眼光去看待天佑,甚至会对他作出曲解。
- 为了让人物更加立体形象,文中转述了部分天佑的直播语言,并对此进行了翻译转化(毕竟不是说有人都懂直播语言)
这样的设置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是像上帝一样站在高处俯视这个群体。只有进入了这个语境,才能真正get到其中真意。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做PR的时候要时时记在心间的,我们总是提醒受访者,“要讲读者听得懂的话,不能光顾着自己嗨,要把记者照顾好、把读者照顾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