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扑面而来的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几分雄浑气魄,又几分凄凉悲戚。
而就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深扎根着一位来自江浙的老人,戴复古半框眼镜,常穿古铜色的马甲。记者出身,学者身份,书法闻名,在西部文学文艺理论里躬耕了大半辈子。虽接近耄耋,却喜近青春,细腻沉稳,心志活泼。
「风沙淹没了烽火台,塑造起历史的驼峰,无声息地在西部大地上行走,向远方起起伏伏。」这是一条两千年前就开始走的路: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老人西出长安,往罗马挺进,坐汽车走完了这条一万五千公里的路。
到兰州,在「黄河母亲」雕塑前久久伫立。而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形成了中国西部文化结构的研究体系的想法,提出了“以帕米尔山结为圆心、以帕米尔到壶口瀑布为半径在中国版图上画一个弧,弧之西为中国西部”的论题。
经河西走廊,进古凉州、现武威,这座「土地寒凉」的城,曾是罪恶放逐之地,这里的西风和落日,硬生生地让春的生机和夏的繁盛成为过眼烟云。但仍被勤劳的人民,开垦出了大片大片的麦地和油菜田,充满生机。
到敦煌,历世久远的洞窟和佛像,壁画与经书,它们融合了汉唐、罗马、希腊之风,开了融合本土与外来艺术的先河。
出玉门,在这个「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戈壁上,老人看到了沉默而执拗的昆仑山脉,在雅丹地貌中,风沙将岩石和土坡切割,打磨成成座座如人如马如羊群的雕塑。
进新疆,老人与他在1992年错过的楼兰古城,再次以300公里的距离错过之后,到了吐鲁番盆地,来到了如同「海市蜃楼」的高昌故城,玄奘曾在这里跟高昌王结拜为兄弟,还在这里讲经两年。
出国门,进乌兰巴托,老人在这里的市场上看到了买卖交易的完成过程:没有摊位和柜台,卖的人从口袋掏出货品,买的人接过去付了钱,就算完成,卖货的人继续走,直到碰见下一个买家。当地人还用「再来一个」代替「再见」跟老人告别。
在意大利,老人梳理了自己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的异域文化,回望待了大半辈子的西安城,看到了沉浸在古都文化汤中不能自拔的自己,也看到了曾经的研究格局不足。这让他决心要将视野放到国际丝路、全球发展更大的格局中去,继续为以六百多万字累砌而成的西部文化理论建筑添砖加瓦。
实际上,这样的西征,老人已经完成了两次,全部被他写进书里——《丝路云履》、《西部向西》以及中英双版的《丝路云谭》。
老人名叫肖云儒,今年77岁,著名文化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三十年前,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陕军」开始东征之际,肖云儒则单枪匹马「西征」,也就是他在「黄河母亲」雕塑前提起的论题——研究中国西部和丝路:14次西行作学术考察,跑遍了中国西部十几个省区,近30个民族地区,在西藏喇嘛庙后院被藏獒所咬,在新疆4000多米的冰大坂深夜被车所弃,在内蒙古草原被飞驰的马甩下来,在瑞丽江畔深入傣族民居采访被边防站疑为贩毒者而扣留……以此种种艰辛,完成了以《中国西部文学论》为开端的19部西部文学理论专著。
三十年后,肖云儒的西征仍在进行。2014年和2016年,他两次坐汽车走完古丝路,累计历时120余天,行程近五万公里。在行程中,车队在300公里范围内的无人区遭遇油荒,所有人被困在荒野动弹不得;印巴关系紧张,边境冲突不断,车队冒险穿过军事冲突区......他是车队中最年长的成员,所有人都曾力阻他的步伐,这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怎能去投身艰险之中?
可是,跟当年放弃江浙优沃之地而到西北艰苦环境中扎根一样,在安逸生活和忙碌做学问之间,肖云儒选择了后者。而这一切,在于他的目标十分明晰:在世界格局下,中国西部和丝路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必须要提到更高、更大的格局上来,要将「沉潜、进取的精神品性与兼容并蓄的博大气象」的「长安精神」推介到世界。
为了给生命本体一个交待,为了给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一个交待,为了给长安城一个交待,为了给中国西部一个交待。肖云儒不顾路途的艰难险阻,不顾他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决定再次启程,将第三次坐汽车走丝路,继续他的西征,继续以实践去完善他的西部文化体系,继续他一生的西部文化研究之路。
一位老人,勇往直前。一座古城,千年等待。跟肖云儒一样,长安也是个倔汉子,在古都光环下,不会轻易展示自己新的一面给世人。而那一面,一直都在。从过去到现在,从稚嫩到成熟。由「新」开始,展望未来。
他思维活跃而丰实、劳动繁重而艰辛,
我是畏惧这样的人,更是敬重这样的人。
———著名作家贾平凹
做为一个老西安
肖云儒先生对长安却有另一番见解
2017年7月31日
肖云儒、雷涛、薛保勤、黄藤、商子雍
五位陕西名家对话
畅谈「另一个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