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儿女,你了解中国韵文文学瑰宝之一的宋词吗?
诗、词、曲这三种文体,是中国韵文文学中的三大瑰宝。而其中词因其以抒情为主,又常写男女情感,风格婉约妩媚而受世人喜爱。
一直喜欢朗朗上口的宋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晏殊);“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 李之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 范仲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苏轼);……这些词曾是我的最爱,还曾觉得背诵不过瘾,矫情的抄了下来,没事就翻翻。少时还不太懂这词里的含义,只是醉心于词中懵懂的美感。直到在学校里认真的学过几篇,通过课本注解和老师的讲解之后才慢慢才体会到这词里的精妙之处和作者想要通过词表达的丰富感情。更对宋词爱不释手。
有幸看到《宋词背后的秘密》这本书,内心雀跃不已。有机会系统的了解宋词发展的脉络流派、格律章法、词人的创作与生活、名词名句的解读赏析及其背后的故事实在是一大幸事。
宋词的前身后世。
隋唐之际,天下较为安定,交通的发达与商业的兴盛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人们对娱乐的需求相对增加,大量异国音乐传入渐渐被改编,或与许多民间音乐融合产生许多新曲子,然后兴起。一开始,词正是为了配合这些乐曲而写出的歌词。又因早期这些乐曲多流传于民间,所以一开始都是民众在作词。但也有文人喜爱这些乐曲,开始拟做具有民间风格的歌词。也有文人觉得民间词不够雅,就自己进行创作,自此开创了日后文人词的兴盛局面。
其实不是只有宋代的人才作词,唐代的人才做诗,其它各朝代的文人也都有做诗作词的,可是因为唐朝之诗,宋朝之词的艺术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于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了。
词发端于唐代,在五代时茁壮,到北宋则大放异彩,犹如盛唐时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成就。其原因有二。
一:经过了唐五代的孕育和成长,越来越多文人投入创作,并逐渐摸索出一套填词的方式,到北宋正好到达成熟阶段。之后又有许多南宋词人继续探索出更有创意的方式,才能造就出这么多精彩的作品。
二:这就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宋代初建,赵匡胤担心五代这种混乱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平息。就可赵普商量对策。赵普认为,唐末以来之所以会一直混乱是因为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君弱臣强。所以最好能把武将们的兵权削弱,使他们没有实力造反,天下才会真正安定。于是赵匡胤设计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宴席。并对这些武将们说“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此后,宴飨风气大开,音乐和歌词的需求增加,这样的背景,当然成为词兴盛的重要原因。甚至也有人因为词做得好,而被提携升官。
由此可见,由于前期安定承平,都市经济繁荣,再加君主的喜爱,所以宋代成就了词的全盛时期。
为何词人大多都是男性,但词却都清丽婉约,柔肠百转?
这与当时的宴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持续配合音乐而唱的歌词,流行于民间,后来也逐渐流行于文人之间。作为筵酒席中的娱乐,这时往往由文人配合乐曲来填词,交给歌伎来唱。他们把歌词写在一页页的花见上交给美丽的歌女,唱歌时搭配着檀板敲出的节拍,再加上歌伎清丽的歌喉和妖娆的姿态,可见那是一番旖旎的风光。既然是给美丽的歌伎唱的,词的内容当然也要适合她们,所以词人就需站在她们的立场模仿她们的口吻作词。即便没有,也会去描写女子的容貌、才华,并常与恋情有关。总之题材都是围绕在女性身上。
当然歌手也不全是女性。战国时代也有一些男歌手,比如秦青、薛谭,汉朝的虞公、李延年,唐朝的高玲珑、李龟年等。可是晚唐五代以后却都是女歌手的天下。因为当时的人比较喜欢女歌手,那词人所作之词当然也就要以这些女性为主了。而我们常说词是“婉约”、“婉媚”的原因也在于此。
而男性文人用女性口吻和立场写诗其实并不是从词才开始的。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就有。而这种情况多半是想表达自己的政治寄托和怀才不遇,只是有时直接说出来,会过于敏感,只好借由这种委婉的方式来抒发。这一类的作品很多,后来的词里也会出现。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男子作闺音背后都有深意,我们还是小心不要过分的解读了。
词人为何爱伤春悲秋?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都善于观察,周遭的人事物,并用他们易感的心去感受体验这其中的变化,再表现出来。在中国,古代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许多地方有着明显的季节交替,春季的生机蓬勃与秋季的万物凋零,看在善感的词人,眼中自然能引发许多感触,尤其是景色变化最大的春天和秋天。
春秋所能引发的情感常有两种,一种是当心情和悦时,看到的会是季节美好的一面,自然会写春日和煦与秋高气爽的景致。但当心情沉重时季节中美好的一面,反而成了心境上不堪的对比。尤其是暮春的花落,秋末的万物凋零,容易引起愁绪,令人有“美好的事物逐渐逝去”的感伤。所以词人伤春悲秋的情怀,往往不只是表面上的,通常会有更深的意涵和比喻,而形成了词中一种特殊的主题。
在词体中,伤春常和女性的相思有关。当女子和心爱的人分离时,春天这么美好的季节,反而令人触景生情。一是美好时光无法与恋人共度,二是看到花开花落便令人感伤青春易逝,年华老去。而因为词一开始多是写给歌女唱的,所以文人模拟女子伤春口吻的作品也很常见。
此外还有一种伤春情怀则是词人自身对于人生的体会和江春天当做某种象征,例如晏殊的两《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伤春是忧伤国家,及自己的怀才不遇。宋末元初更有一些词则是对故国的哀悼与怀念。
至于悲秋与女性的关联就比较少了,较多的是男性用来比喻自己不受重用。《楚辞》的作者之一宋玉,曾写过《九辩》,其中蕴含着悲秋,伤感。生命中会流逝,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无法施展抱负获得赏识,那是多悲哀的事情。这个悲秋象征的内涵逐渐被后来的文人所沿用,像柳永的羁旅词中,就有透过悲秋来写他的失意和人生无成之慨的。
宋词背后的故事
我们今天读到的宋词和清丽婉约、柔肠百转,或大开大阖、荡气回肠。然而我们不不知道的是宋词从起源到发展成熟,也经历了一段背后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可以说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了。他的词更是为人千百年传颂,至今不衰。
苏轼开创了“以诗为词”的方式。改变了宋词“男子作闺音”的特点,借由写词,抒发人生感慨、道理、咏叹历史、悼念亡妻等等,而这种作法在前人的作品中就看不到了。
苏轼“以诗为词”的作法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使词变得和写诗一样,不止写情感,而是什么题材都可以写还能像诗一样抒发志向与襟抱。大大促进了词的发展,使其内容突破题材限制,内涵更加丰富。这也是词史上最为重大的影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首雄豪旷逸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独来意气风发,荡气回肠,更在感慨自己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同时悟出更为永恒的人生道理,体现作者旷达胸怀。
四十四岁,苏轼遭遇了历史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件事情的发生使苏轼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历经艰险被免死罪贬至黄州,满心凄惶的苏轼做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此境遇下,作者仍表现出虽遭逢大难,又处于被贬不安的生活中,仍坚持不同流合污。宁愿在冷清的沙洲度过,也不愿去攀高枝的决心,感动了不少失意的人。
苏轼留下的词作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更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道尽了他沉浮跌宕的一生经历。反映出他作为一代文豪,不屈服于命运,到任何时候都认真过活、专心做事、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得益于他生性豁达,善于在不顺时寻找排解方法,并从逆境中转换心情与人生观。而他的一生真的是起起伏伏,虽备受重用却又命运多舛。乌台诗案后从黄州东山再起回到京城,又因反对新政而被贬惠州直至儋州,当时的儋州是一个条件艰苦的蛮荒之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见其生活之困苦。但苏轼始终没有向逆境屈服,被命运打败,并积极在其中寻找安身立命之道。并在此期间留下了抒发潇洒面对生活积极面对逆境的诗词作品和今日已成为国家级保护景点及文物的政绩。正因其豁达开明的积极精神,其文学作品才会倍受后人推崇。
《宋词背后的秘密》中还有许多宋词背后的有趣故事。你知道吗?女词人李清照“词中之后”美誉背后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赌后”?你知道“词中三李”指得是谁吗?你知道辛弃疾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里的“他”指的是谁吗?你知道宋词的五大“劲歌金曲”、六支“经典伤心情歌”
都是哪些作者作的哪些词?台湾作家林玉玫作为年轻的中文系老师,将专业知识与轻松有趣的语言相结合,通过六十个问题、六十篇短文、六十则延伸知识,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宋词各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宋词并爱上宋词。
你所不知道的宋词背后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