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养生就是少,口中言少(养气),心中事少(养性),腹中食少(养生),自然睡少(养神)。
——药王孙思邈
养生之道,贵在于少。
首先,少说话。现代社会,聚会聊天,沟通娱乐,哪样离得了说话?
说话,是人的本能。但一个人话太多,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不仅容易惹祸,还会损伤自己的精气。
话说得太久的人,难免会觉得声音嘶哑,身体、神思疲乏,是不是?那是因为肺气不足,元气损伤了的原因。
所以古人有,“日出千言,不病自伤”的告诫。
其次,少胡思乱想。
这世上的大部分疾病,都与人的不良情绪相关。所谓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忧伤肺、大思伤脾、大恐伤肾,一个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康健。
古人常说,多思则神殆,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思虑过重,总是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就会气机郁结,身体出现淤堵,疲惫神散。
所以医者总是告诫,少钻牛角尖,少思少虑,少欲少忧,人的情绪稳定,身体才更顺畅平衡。
第三,少吃。
人们常说,能吃是福。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更是以“吃货”自居。意思就是,自己很能吃,很会吃,很好吃。
能吃,会吃,享受吃,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吃的幸福。然而说真的,任何事情,适度就是有益的,过度了,就弊大于利了。
所谓病从口入,身体的很多疾患,都是“吃”出来的。现代人,不缺一口吃的,相反,饮食大多过剩,高油、高脂、高盐、高糖,导致很多人患上了肥胖、三高等富贵病。
老话常说,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老祖宗早已用无数例证告诉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就不能穿太暖,吃太饱。
现代医学也早已证实,每餐七分饱,是最合适的量,最有助于养生。一顿饭七分饱,让胃部留有余量,才不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这样的容量,不会让脏腑过劳损,从而不容易患肠胃病。所以说,于现代人而言,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少吃,才是福。
少吃,吃对,才能更加身轻体健,健康长寿。
第四,少赖床。
偶尔睡到自然醒,当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若天天赖床,成天躺着,就于健康,有害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老祖宗延续农耕文明而来的作息规律。今人发现了电,有了电灯,就打破了这个传统。
然而传统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客观条件,更有着道法自然的大智慧。白天阳气足,夜晚阴气重,所以于人而言,白天适合劳作,夜晚更适合休息。
所以忙碌了一天之后,太阳下山,就是人该休息的时间了。这不仅仅是时辰到了,更是人的身体,阴阳转换,休养生息的规律使然。
所以说,早睡早起,就是在保养身体。而熬夜,赖床,都不合自然之道。偶尔为之,身体会在下一个周期自行调整,常常如此,就会打破身体的自然平衡。
睡眠,是人休养生息很重要的环节,但睡够了,就可以了;过多,反而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昏沉,乏力。
睡得太多的人,缺乏活动,气血容易不畅,筋骨容易脆弱,连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慢慢衰退。
所以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学会做减法,因为“少”,才会变得更好。
注: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坐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