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读巡抚王来任

作者: 冬夏书语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06:5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这个十来分钟的情景剧,非常有可能是 '王来任'的形象首次被文学化、舞台 化。这无疑使我这个临时编剧感到压力陡增,也对这次工作感到意义非凡。”

    秋夜,有声读《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结尾部分《相关附录》,忽然觉得,自己也如这本书的作者郭海鸿老师那样,朗读完整本书几十万字,意义深远——用声音向一个舍身冒死、强力促成展界复乡的好官员致敬,是我的荣幸。字字句句里读到西乡人民因为禁海迁界被迫离开家园,沿途受尽折磨,家破人亡,几乎哽咽……当读到温阿贵一家三口偷跑回来的路上遇到王来任,又觉眼前一片光明,神一般的出现让温阿贵一家命运扭转。

    情感的起伏,流转于声里声外——有声朗读的意义和其中蕴含的为书中人物悲苦喜乐的情绪,是默看所达不到的效果。说是意义非凡,其实不为过。

    深圳作家郭海鸿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还原清朝康熙初年“禁海迁界”事件中,广东沿海,尤其是新安(宝安)地区的社会状貌,塑造了广东巡抚王来任这个廉洁、刚正的好官形象。全书采用故事叙事,情节跌宕,情感细腻,郭海鸿基于历史事实、合理想象,展现了出色的叙事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还原能力以及对王来任清正廉洁、爱民勤政形象的塑造能力。

    近期郭老师出版了两本书,除了这本非虚构历史长篇小说,另外一本深港题材小说《过关》也深受读者欢迎。虽同样是小说,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两本书各有特点,各具风格,相同的是都令读者捧书在手不忍太快看完,因为太精彩。《过关》是后话,今日先说《祠堂记》。

    这是秋妮书语第100期的讲书书籍,特意安排在这么有意义的期数,因为不管是作家本人还是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所在,我都觉得理应在耀眼的位置上。和郭老师几十年的老朋友,他著作等身,创作水平不说,我们互相帮助扶持,像兄妹一样;《祠堂记》是他花了几年心血铸成的著作,不管对他本人,还是深圳宝安区,乃至整个岭南沿海地区的渔民老百姓,都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王大中丞祠不大,却十分庄重,位于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就在北帝庙旁边。离祠堂门口一段百米街有条“巡抚街”,巡抚街和巡抚堂相连,在西乡古墟连片的古建筑群落里,以独特的古韵姿态,告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这里曾经有过血泪斑斑的禁海迁界史——书中其中一条主线温阿贵一家的遭遇,代表了无数因迁界而被驱逐离开家乡的沿海老百姓。

    如今的西乡步行街不再似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么热闹、人头攒动了,当年去逛街从未留意祠堂和郑毓秀故居。当时宣传和推广不够,都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忽略了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

    记得带家人在王大中丞祠看这部由郭海鸿老师组织策划的情景剧时,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人泪目。如今在文字里读到他当年写剧本、选演员、排练以及购置服装、道具等辛苦过程,才知道十多场火爆的演出是有原因的——心怀对王来任的感恩和敬畏,尽量还原清康熙元年禁海迁界悲惨一幕,让大家了解西乡历史,了解王来任为沿海地区人们的付出。现在郭老师经常说,王巡抚也在护佑每一个付出的人。

    秋夜,随着最后一页《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的朗读声话音落下,仿佛我也陪着王来任走过他在岭南任职的日子,仿佛我也含泪和西乡村民温阿贵挥手告别,又在展界复乡时喜泣相逢。

    好官王来任,在声音里暂别。

    想来应该在他日会在别的乡镇遇见“巡抚庙”“王都堂祠”“王公祠”等,一定会向这位刚正清廉、勤政为民的好官深鞠一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夜,读巡抚王来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rs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