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与专

作者: 周书恒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23:53 被阅读30次

    1,两种观点

    吴军在专栏中讲到:

    人在社会中,什么技能应该学的专而精,什么技能又应该广博呢?其实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就是市场是否大到需要非常专而精。

    采铜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的学者要走向大师之路,可以分成大致的三个阶段,就是“先博再专再博”,当然这三步不是分隔的阶段,而是很可能相互交叠甚至往复,只是大致来看,这样的顺序是比较合理的。
    “一博”
    鸟瞰,建立大局观,了解整体
    掌握整体后,开始寻找这个领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有哪些
    打开视野以后,为未来再次从其他领域参考借鉴奠定基础
    “二专”
    一个专家要掌握大量的细节,必须专找到或建立主旨问题,以该问题为核心(如赫伯特·西蒙对人类决策的跨学科研究)
    对主旨问题的理解深度要超过绝大多数人
    “三博”
    从其他学科借鉴方法、工具、思维方式
    注重了解其他领域的最新前沿,而不仅是基础知识
    博览的学科越多,潜在的交叉创新点就越多,突破的几率就越大

    2,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乍一看,这两种观点既有相似的地方,都没有明显的站队,认为「专」比「博」好,或者是「博」比「专」好。

    进一步分析,两种观点又有所区别,吴军老师认为生活中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大小选择「专」或「博」中的一个,市场需求够大,那么就选择「专」更有优势,市场需求不够大的时候,选择「博」则更容易生存,采铜则认为,「专」和「博」是不可分割的,都应该作为重点,按照博-专-博的顺序依次培养。

    难道这两人的观点真的是既有相似也有矛盾的地方吗?如是果,我应该相信谁的呢?

    考试往往会给我们标准答案,不管是谁来出题,不管是哪天考试,答案永远都只有一个。

    而生活总是具体的,所以具体问题就要具体分析,牛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看情况。说的就是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中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同样的对「博」和「专」的观点,吴军老师和采铜所谈的场景也不尽相同,对比他俩的观点时,我们不能忘记了各自隐含假设。

    吴军的隐含假设是:
    普通人为了追求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我们对待要学习的技能的态度是什么?应该往精专处专研,还是往广博处使劲?

    采铜的隐含假设是:
    一个学者要成为大师,他的学习路径选择应该是怎样的?是在自己研究领域更精专一些,还是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搞清楚了这个隐含假设,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两人的观点会有所不同了。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你正在学习游泳,假如你的目标是能够独立游10米远,那么只要掌握基本的游泳方法就够了,学几天差不多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假如你的目标是横跨长江,或者是英吉利海峡之类的,那么学会基本的游泳是远远不够的,可能需要懂得哪些姿势更适合长距离的游泳,哪些姿势更适合在有波浪的时候游,除了游泳方面的知识之外,健身、体能方面的知识和锻炼也不能少,否则体力不足,就没法完成目标。

    所以,当目标不一样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况不一样,那么相应的答案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与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td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