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蒋方舟这个名字,之于我就好像对面山上传来的回音,有所耳闻,不曾亲近。只隐约听说有“天才少女”、“神童”的名号。或许普通人对天才总会有那么一种天然的妒羡吧,这么多年来,我也从没有阅读过她的书籍。或是内心还有些不服气在,毕竟也还是个少年。
这一次决定阅读蒋方舟,是由于南风的推荐。我略带质疑地搜索蒋方舟的书籍,看到了很多她小时候写的“童话散文”(暂且如此称呼吧),甚至抗拒到不想翻开简介看看她那时到底写了什么,仿佛一打开就是承认了自己童年的平庸。但是有一本书的封面,在看到的一瞬间就吸引住我。书名叫《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封面是她半埋在围巾里的脸,黑白底,眼睛里分明透着世故与天真。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我在心里默念了两三遍,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题目,既凌厉地反击了这些年外界纷纷扰扰的质疑,也是生命有所经历的成熟体现,自信而坦率,带着骄傲,却不让人生厌,胜过那些以鸡汤为名的书太多。我决定好好来读一读这本书了。
02
我怀着满腔好奇以及一丝对这个久负盛名的“天才少女”的窥探欲,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她的文字世界。她的文章命题无疑是宏大而丰富的,“一代”、“中产阶级”、“人大代表”、“祖国”……原来这是天才的世界。
可是开篇之序就推翻了我的一切假设。据她说,年少成名的骄傲早已被高三的炼狱熬得连渣滓都不剩。很难说我的心里是否有过一瞬的幸灾乐祸,原来天才也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磨折。但我现在顾不得想这些,我已经实实在在地被她冷静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反思所吸引。从她的文章里,我能看到思辨性。她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遇到段位高过自己太多的人,普通人仅存的一丝嫉妒也就全然转化为羡慕与佩服了。
在这个合集里,她写了几个天才的故事,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尽如人意。也可说是“另类的天才”吧。或许是“正统的天才”的事迹乏善可陈吧。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出走的天才”。柳智宇,一个不折不扣的数学系天才,他走的不是“高考之路”,而是更加残酷的“竞赛之路”,他是最后的winner。但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疾——眼睛看不清东西。当然,在光明的前途面前,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他进入了北大。
柳智宇的梦想,就是能够加入甚至创造一个环境,与一群人“在一个自由、温暖的氛围中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
他在耕读社里努力实践着自己构思的这个世界,可是收效甚微,甚至让人尴尬。最后他选择了出家。很难理解吧。我也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在后记里,蒋方舟选择了一段出自黑塞的《悉达多》的话送给故事的原型,关于一个青年人孤独地寻找世界之真理、生命之真理、自我之真理。
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也许这才是天才的世界吧。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历经挫折,甚至于他们中的一大部分都会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折翼,他们比普通人摔得更惨更重,最终有的归于平庸,有的破茧成蝶。
03
这部合集里还有对经典作家的解读,比如张爱玲、白先勇等,很多都是杂志、报纸的约稿。我自己认为这些书评不如前面写的故事有意思,但能看出她对每本书,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文章的名字都很别致。
最后一部分收录了关于亲人的文章,但不真是写作者自己的亲人,而是站在一种更加普遍宏大的视角上,写所有人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尤其是写祖母的那篇,很精彩,看到这一段,有一种奇诡的新奇:
同住一个宅子,祖父母却有更多夹层的空间和更多的室友,他们的空间是很多层半透明空间的叠加,鬼魅穿行其间,和我们一样衣食住行,平静有序。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从蒋方舟的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她读书很多,而且范围广,对每篇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轻易地旁征博引,引经论典,所以能够出书。已经这么优秀的人都在努力,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荒废?成功的领域可以有很多,路却只有一条:不止要努力,还要尽力。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日更第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