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鬼谷子钩沉》——反应(一)

《鬼谷子钩沉》——反应(一)

作者: 刀笔文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7-04 16:41 被阅读0次

反应在文中有相应的两种含义,一种是反而得覆;一种是捭反而察其应。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文章开宗明义的讲明了获得正确认识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要“与无形俱生”,也就是说不能带有主观上的成见和偏见去认识事物,如此才有可能获得真知,否者,所有的认识都是自己私心中产生的,是我认为的,而并非事物之本貌。

原文: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对特定事物的认识,既要考察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也要将该事物放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考察历史进程中与之同类型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反以观往和反以知古,而这两种考察,能帮助我们认识该特定事物,推断该事物将来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覆以验来和覆以知今。可见鬼谷子提倡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原文: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除对事物的认识外,对当事人的把握也是游说工作的关键,而对个人的认识,鬼谷子同样提倡用“反”的方法,所谓反以知彼。人的种种性格形成不是突然的,正常情况下,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必定是延续的,所以只要知道了昨天的我是什么样子,那也就自然知道今天和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了。也只有知道了游说对象的特点,说客才知道自己应该相应做出怎么的调整以适应,也就是覆以知己。

原文: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经过“反”已经对当事人和事情有所认识了,但是主观形成的判断和客观实际可能并不吻合,预想的和实际呈现极大可能存在差别,那就需要再次的“反”以求(文中古字疑为衍文)。通过不断的反而得覆,最终不断接近事实真像,这就是圣人认识事物的方法。

《反应》(二)待续......

相关文章

  • 《鬼谷子钩沉》——反应(一)

    反应在文中有相应的两种含义,一种是反而得覆;一种是捭反而察其应。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文章开宗明义的...

  • 《鬼谷子钩沉》——反应(二)

    原文: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这部分开始就是如何通过“捭反”...

  • 《鬼谷子钩沉》——反应篇第二(三)

    原文: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通过象、比获得...

  • 鬼谷子钩沉-捭阖(一)

    捭阖篇共有三个层面的意思:自然万物的捭阖之道、揣情探意的捭阖之道、进言献词的捭阖之道,三者统一于策士的游说活...

  • 鬼谷子反应(一)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

  • 《鬼谷子钩沉》——捭阖(三)

    以下为进言献词的捭阖之道。 原文: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作为游说...

  • 《鬼谷子钩沉》——捭阖(二)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讲通过捭阖的方法来获悉当事人的真实心意和对事情的认识,这是正式开始游说之前的第二个准备工作...

  • 鬼谷子.反应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

  • 鬼谷子:反应

    反应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

  • 鬼谷子·反应

    反复应和于无形 观往知古知己 验来知今知彼 结合动静虚实 不可不察圣人之意 据以不同变化采取不同措施手段 行欲夺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鬼谷子钩沉》——反应(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ty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