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2.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到的最少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他的差别感受性就越高。
例如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我们先用30g的重物压在被试者手上,然后换成31g的重物。这两个重物的重量差是1g,被试者能够分辨出是不同的物体。但换成60g和61g的重物,被试者就无法分辨出来,只能够分辨60g和62g的重物。这个所增加的重量与原来的重量的比是个常数,都是1/30。
韦伯定律:刺激物的增量与原来刺激物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一份1元钱的报纸一夜之间突然涨到了50元,如果原来100万元的奔驰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也觉得价钱根本没什么变化。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也称韦伯定律。
3.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光波:380~780纳米(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电磁波
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有锥体细胞(明视觉)和杆体细胞(暗视觉)两种
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彩色的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
色觉异常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色弱者能分辨颜色。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色觉异常大多由遗传原因造成:隔代遗传(外祖父通过母亲遗传外孙),隐性基因
听觉
声波:16 ~ 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1000 ~ 4000 Hz 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比较高。(人的说话声音)
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中低频方向发展,叫听觉疲劳,如职业性耳聋。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组成。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单位-HZ。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单位-分贝。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声。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声。
嗅觉
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嗅觉是难以分类的一种感觉。
味觉
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酸(舌边后)、甜(舌尖)、苦(舌根)、咸(舌边前)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关节内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叫作黑暗感觉。
痛觉
人和人的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4.
感觉现象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现象。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
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对暗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以保护暗适应。
光适应: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感受性下降)
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正后像:性质相同
负后像:性质相反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如先苦后甜的对比)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尖锐的声音,红色感觉温暖、蓝色感觉清凉,音乐最容易让人感受联觉)
5.
知觉的定义
对客户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例如看到一个苹果,这是对苹果的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选择性: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标示出来。
6.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
包括
(1)大小: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象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2)形状
(3)方位知觉:双耳听觉
(4)距离
肌肉线索:根据眼肌紧张度来判断远近。
双眼视轴辐合
单眼视觉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等。
所以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节律,一般是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的。
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这说明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基础心理学(3)-感觉、知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