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有个问题还没解答,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作者分享了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 “指针”顺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这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增进了你的阅读速度,也帮助你专注于你所阅读的东西上,避免打瞌睡或者胡思乱想。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
阅读速度提高了,理解力也会相应提高吗?通过我在参加高效阅读课程训练中的实践,答案是“不一定”。理解力的提高,需要进入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本书的作者认为,阅读可以分为四种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它们之间是渐进的关系。第一个阅读层次,可以称之为基础阅读,在上篇中没有提起。基础阅读也就是初级阅读或基本阅读,我们在认字阶段也就是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训练并逐步掌握了这个阅读能力。有了基础阅读的能力,才能够进入第二个层次,即检视阅读。通过检视阅读,可以很快的了解一本书的大概,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就需要进入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分析阅读擅长寻求理解”。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做为一个分析阅读的作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如何找到这个“骨架”,了解它在谈些什么?则可以通过分析阅读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是在检视阅读中完成的。然后就可以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这也包括了四个阅读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如果准备做一个最能学习的读者,那么就要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构架,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掌握了以上规则并仔细地阅读一本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更高的提升,那就需要进入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作者认为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为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并找出他们针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陈列在各个议题旁。
(5)分析这些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
从以上主题阅读的步骤中可以发现,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最花力气的阅读,当然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
本书的译者也是出版者-郝明义在译序中这样评价道:“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