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67833/04d057e654ac1027.jpg)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坤》卦最完美的解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6467833/d7b56295269f0e82.jpg)
我们又可以通过对坤卦不同爻位的解析来找到智慧的源泉和人生的道理。
初六:履霜,坚冰至。
这是坤卦第一爻。乾卦为纯阳,坤卦为纯阴。从物候讲,霜、冰都为阴。此爻是说到了脚履秋霜的天,就预示严冬的坚冰时节即将来临。
东周的齐、晋是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两国。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不知防微杜渐,而发生过重大的祸乱危害。齐国的祸害发生在齐桓公晚年,一代霸主不听管仲临终遗言,重用易牙、竖刁、开方,最后惨死于凄凉之中,可悲,可叹!
晋国的祸害起于晋献公宠信骊姬。在与骊戎之战时,晋献公娶得骊姬、少姬两位美人,埋下了以后的祸乱之根。这位骊姬长得貌若天仙,妖同妲己,诡计百出。晋献公自得到骊姬后,整日形影不离,食同桌,枕同眠,宠信无比。骊姬一面大施媚术,一面参与朝政,往往十言九中,晋献公于是又奉若神明。
一年后,骊姬为献公生下一子,名叫奚齐。献公宠信其母,又喜爱幼子。骊姬则日夜在献公面前进谗言,吹枕头风,要立奚齐为太子。但是,太子中生深得臣民爱戴,才德皆备,晋献公一时找不到废他的理由。
于是,晋献公决定从立骊姬为夫人入手。然而,晋献公的如意算盘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晋献公又令卜偃、史苏进行占卜。卜筮的结果,都是凶兆。史苏更将骊姬比做苏妲己,用“履霜坚冰至”的《易》理,劝献公防微杜渐。但晋献公根本听不进,硬是坚持把骊姬立为夫人了。
骊姬做上夫人,名正言顺地成了后宫之主,行为更加放肆了。她先是用色相勾引献公的重臣优施,成为心腹;又用重金贿赂献公的另一个幸臣梁五,结成三人帮。三人里唱外和,导演了一幕幕肮脏的政治丑剧,把晋国搞得昏天黑地。太子中生最终惨死在骊姬的毒计之下,公子重耳、夷吾分别流离到国外,为奚齐立为太子扫平了道路。
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终于做上了国君。但这时晋国已由强大的国家,变成了一副动乱不已的烂摊子。后来一直到重耳重返晋国执掌大权,由晋献公宠信骊姬而带给晋国的祸乱才告结束。
履霜不久,坚冰就将来到,这本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这一现象告诉人们,凡事都有由微到著、由小到大的发展。但身为国君的晋献公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宠信獅姬,使好端端的一个大国被骊姬搞得破烂不堪。若献公知道防微杜渐的哲理,骊姬之祸就可消亡于无形了。人生在世,祸福常有,要免除大的祸患,常保无虞,就不要忘了“履霜坚冰至”的《易》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此爻为坤卦第二爻。方、直,为地之性;地得此性衍生万物,所以又说大。此爻为下经卦中爻,又以阴爻得偶位,为得其正性的爻位。喻人事,则是《易文言》说的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君子能直能方,就能有德不孤而大。地为阴道、臣道,阴从阳行,臣依君行,故不需有所先习,只需以正直之德而行,就没有不吉利的。
毛主席曾经用“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话来夸奖过叶剑英元帅。说起这位吕端来,那可是《宋史》中列传的人物啊!
吕端先做过成都知府,后來被宋太宗亲自拜为宰相。与吕端一起做知府的官吏,加上比知府大的官吏不知有多少,但最后能登上宰相位置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别人没做到,吕端做到了,靠的是什么?
用吕端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行事正直大方。他经常讲:“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试举二事为证:
第一件事是推举寇准。吕端曾与寇准共事,位在寇准之上。但寇准力主抗击辽国的侵略,经常直言谏政,毫无顾忌。因此,许多臣僚都对寇准有看法,说他锋芒太露。吕端却认为,寇准敢于直言,那是忠贞的品质体现;主张抗辽,更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对寇准十分尊敬,在政事上总是与寇准虚心商量。当宋太宗选择新的宰相时,皇帝、群臣都认为吕端是最好的人选。吕端却说,寇准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二件事是反对杀害李继迁的母亲。
李继迁是个什么人?原来是位叛逃西陲的叛将。按照宋代律法,凡是叛将之流都要受满门抄斩的惩罚。叛变时,李继迁的母亲㈥年事已高,被留在家乡。李继迁成为叛将,他的母亲马上给抓起来。宋太宗为了惩后,决定杀掉李继迁的母亲。金口一出,群臣都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谁料,吕端却从当时的大局出发,从长远计虑,反对杀掉李继迁的母亲。这不仅有顶撞圣上的罪名,还有勾结、同情叛将的嫌疑,若不是吕端禀性直方,哪会站出来为社稷考虑,而自己冒着犯下杀头大罪的危险呢?
宋太宗全盘思忖后,接受了吕端的意见。后来果然换来了西陲的相对安宁。李继迁去世后,他的儿子感激宋朝不杀祖母之恩,终于投降了宋朝。
而吕端一生富贵,终至拜相之尊,真是“无不利”也!
地以直方之性承天,大泽万物,无所不利。向人展示了处下之道。凡人在世,都有上下属的关系需要处理,在上下之间,在下者如何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是很艰难、微妙的。只要在下者能以正直、方正的品行来与上相处,总是有利无害的。吕端以直方之性尽其臣子之道,是深明此爻之义的。但是,不要忘了,用正直、方正的品行作为下之道时,一定要在上者是位贤明之人。若殷纣为王,做臣子的去讲什么直方之性,那不是不识时务的真正傻帽儿,就是一种可悲的愚忠了。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此爻为坤卦第三爻。三为公之位,比诸侯。至此爻下经卦形成,所成经卦为坤,坤象既成,所以称“含章”,喻阴党成群;但并非无救,诸侯有力者可以匡正其失,故说“可贞”。诸侯匡失,疑于专王之权,所以说“或从王事”。由于诸侯匡失,所以阴党不能成就其阴谋,但却得济国安民之功,所以说“无成,有终”。
自东周开始,周王朝的权威就一天一天地眼看着衰落,好多诸侯国都不听令于周天子了,但周王室的争权夺利,却一天也没停止。到周襄王时,甚至出现周王出逃京城的事件。
而事情的起因,乃是群小作怪所致。周襄王有一个弟弟,人称太叔甘公,甚得太后溺爱。甘公一表人才,骨子里却是道地的奸小。在周襄王周围,也是一群奸诈的小人。其中有两个人,名叫颓叔与桃子,知道周王好色,就四处打听消息。不久,听说翟国有个绝色美女,名叫叔隗。两人马上奏报周王,还亲自到翟国去提亲。有位贤臣,名叫富辰,听说后,加以反对,说周王有天子之尊,怎么能同一个夷女结婚呢?
周王却根本不听,很快与叔隗结婚成了亲。结婚后,周襄王又被叔隗的美色所迷念,竟然将她封作了王后。哪里知道,这位王后不守妇道,红杏出墙,三下五除二,一下子与甘公勾搭成奸。周襄王戴了绿帽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后与甘公的奸情终于败露了。一天,甘公与王后私通后,又贪宫女小东的美色,要强奸小东。小东惧怕王后的淫威,不敢应从,只好跑到周襄王那里,将王后与甘公的奸情一一揭发。周襄王听说后,气得半死。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由此导火线,使他成了流亡天子。
事发之后,隗后被囚于东宫,甘公急忙外逃。颓叔、桃子也怕祸及身家,一齐逃出了王城。三人商议,决定逃往翟国。他们向翟国国君编造了一番谎话。在三人的欺骗下,翟国点起军马,直攻王城。周王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被打得落花流水。
周襄王只好仓皇出逃。这个消息被晋文公重耳知道后,他把周襄王请到自己同家,尊以天子之礼,并帮助周襄王平定内乱,重登王位。晋文公匡扶周襄王有功,在著名的践土大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方伯,并下诏授予他“得专征伐”的特权。使晋文公成了与齐桓公并称的著名霸主。
在你的社会关系中也有类似被奸小所包围的“周王”,若你对他加以帮助,使他不被奸小所陷害,这不仅对他有利,你也会获得应有的名与利,这就是利人又利己。奸小的阴谋不能得逞,正成其你、我、全社会的“有终”,这就是《易经》的社会生活的辩证法。
六四:括嚢,无咎,无誉。
在位之人,对上容易招嫌有咎,于下易于有功得誉,为危疑之象。但此爻为阴,爻位为偶,为当位之爻,故有无咎、无誉的结局。而无咎誉的危疑,必以括囊为前提。括,是束结之意,括囊是指束结紧口袋,以喻人谨畏周密,无所招致咎、誉的嫌疑灾害。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写的是“刘玄德遇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与庞统为友。长得是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本有济世之才,却装成一位好好先生。刘备正是在水镜先生指点下,后来才得伏龙、雏凤的扶助,而取得蜀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这位司马德操虽有济世之才,被有识之士视为奇士,但他眼见汉末战乱,他居住的荆州又在刘表的统治下。刘表为人性格阴暗,嫉贤妒能,为避其害,司马德操就假装成一个好好先生。
有人问他:“张三如何?”他说:“好!”又有人问他:“李四怎样?”他还是回答:“好!”所有人问他,不管问什么,他都说:“好!”夫人劝他说:“大家有问题都来问你,是尊重你,看得起你。你应该认真答复。什么都说好,那人家还问你做什么呢?”水镜先生淡淡一笑,回答说:“夫人所说,也说得好!”令他夫人啼笑皆非。就这样,再也听不到人们对他的称誉了。一谈起他,人人都说他是个好好先生。
然而,刘表手下有位谋士,深知司马德操是位济世之才,就向刘表推荐,希望刘表能够重用他。刘表听后,乔装去见司马德操。问了许多话,只得到一个字的答复,那就是:好。回来后,刘表气愤地对那位谋士讲:“司马德操只是个平庸的好好先生,有什么用!”就这样,司马德操免除了刘表对他的疑忌,无咎无誉地安隐于荆州。
当遇到刘备时,司马德操已知刘备是“天命所归”的人,仍然经常只说一个好字。请看罗贯中的描写:玄德求问姓名,水镜曰:“好!好!”玄德再问伏龙、雏凤是谁,水镜只言:“好!好!”真是好一个活脱脱的好好先生!
历史上不断有乱世出现,生活中常有嫉贤妒能的上司,这时,人的才干、名誉都往往给你带来灾祸。而此爻“括囊无咎”之义,正是给你开出了一个应付的处方。明代学者何良俊在《语林》卷十五说:司马徽“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嚢不复议谈”。人能悟此,可以说才是真正明白“括囊无咎”对人生的意义。
六五:黄裳,元吉。
此爻为坤卦第五爻。黄,为中之色;裳,是下装、中美则黄,下美则裳。此爻虽为阴登于五,柔居尊位之象,但有黄裳之德,故为大吉之爻。喻在下的人臣,以忠信之德,执掌天下大权,貌近于僭,实则大吉大利。
周武王消灭殷纣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这时,由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而周成王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殷商顽民被灭国后,仍有很大力量;各国诸侯并未完全心服;周人内部的矛盾也呈现了出来。这些难题都不是孩子周成王所能解决的。若是不好好解决这些难题,周人的统治就会发生危机。历史需要一位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伟人。
在这群臣惶恐无主的关键时刻,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旦站了出来。他当仁不让地做上了摄政王,代成王处理一切国政。
周公旦本是位仁德的圣贤,又精通三坟五典。武王病重时,他曾祷自于神,愿以自己代替武王,可见宅心之仁厚。然而,看到周公做上摄政王,首先是周公的弟弟们幵始怀疑周公了,各种流言四布:“周公旦居心叵测!”“周公旦想代替成王做皇帝!”一时间,怀疑、诽谤周公的言论,如一支支毒箭从四面八方射向周公。面对这些流言,周公泰然处之,仍一如既往地行使摄政王的大权,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周灭殷后,曾分为邶、鄘、卫,是为三监,由殷王之后武庚统领。武庚听说周人的矛盾后,开始蠢蠢欲动了。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是两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在周公做摄政王时,是他们最先制造各种流言,此时,竟与自己的敌人武庚勾结在一起。
一场大风暴雨来临了。武庚率领三监余民与管叔、蔡叔一道,公开发动了叛变周王朝的战争。面对这场叛乱,周公毫不手软,立即调集大军,亲自统帅,前往征讨。经过艰苦的征战,叛变被镇压了,武庚、管叔被杀掉,蔡叔被流放。周王朝渡过了危机。再也没有人敢散布周公的流言了,王室的大权牢牢地控制在周公手中。不久,周公又制礼作乐,订立制度,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左传》载有一则与此爻相关的故事,讲南蒯准备叛变,卜筮《周易》得坤之比,爻辞正是“黄裳,元吉”。南蒯以为大吉,对《易经》深有研究的子服惠伯却说,必须用于忠信之事,才会大吉;你是搞叛乱,不会有好结果。后来,果然如子服惠伯所言。这一正一反的事例说明,《易》占必须用于正道,否则即使得大吉之爻,也是没有好结局的。而凡事能以内心的忠诚去努力实现,皆有吉利可言,则是此爻爻义与周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此爻为坤卦第六爻龙为阳,此爻为阴,故龙战指阴阳交战。城外为郊,郊之外为野。玄黄,分别指天、地之色。天地为最大的阴阳,其血玄黄,是指阴阳交战流出了血,说明此爻是凶爻。喻人事,则为上下交战,至于死伤流血的情形。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所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谁知,曹氏子孙不肖,后来的魏国竞成为司马氏的天下。
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人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泄,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为新王。
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哪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
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泥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做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夜,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但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了。
坤卦上六爻为阴盛之极的物象,阴盛之极而逼阳与之交战,有龙战于野之象。司马氏身为人臣,权倾天下,威逼魏主,发生交战,结果以司马氏篡国,魏主身亡失国而结局。此爻爻义及故事告诉世人,在矛盾双方力量悬殊时,较弱的一方一定不要轻易行动,避免以卵击石,而应变等待和创造时机,审时度势而后动。
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看似一件小事,可它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极为恶劣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的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我们看到问题时,不应该避而不谈,而应该马上引起重视,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同样,这也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积极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不要等到碰到坚冰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https://img.haomeiwen.com/i6467833/69db52f3b1dc8a0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