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柳永是读师范校时,冉仲景老师讲他的《雨霖铃》,冉老师当时是师范校的传奇,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化,写了很多现代诗歌,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爱好文学的我们很是崇拜他。
冉老师从不带教材,他走上讲台,仰天一声叹息:“柳永啊柳永,对不起了,我今天又要讲你的《雨霖铃》了,我如何能讲清楚你的词啊!”
正值年少轻狂的我们,没有一个人为冉老师的癫狂而发出呲笑,反而肃然起敬,那一节课,我们听得很认真。冉老师从柳永生平讲起,他用重庆话吟诵这首词,他给我们阐释了《雨霖铃》里那种离别之痛。从未涉情海的我,第一次知道用词来表达离别情人的痛,胜过琼瑶小说直白嘶吼数百倍。《雨霖铃》后来成为我背得最熟的宋词,没有之一。那一节课,知道了宋词之美,了解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从那天起开启了读词之旅。
今日读《唐宋词十七讲》,叶先生讲到柳永,然而并没有提到代表作《雨霖铃》,想必是此词过于出名,但叶先生所言柳永种种特点,此词皆有证明。如柳永词多是慢词长调,采取铺排叙写。柳永一改之前词风,不再以闺中女子的角度来写,而是以客子,男人身份来写相思离别。他所写景物不在拘于闺阁家室花草,而是有高远景物,如: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他把离别场景设在深秋,急雨后,都门帐外,与君把酒言别,那催促出发的人儿不知道,我们依依不舍,是从今日起,所有美景均是虚设……这样的铺排再细细描述,有声有景,有情有节,仿佛一段离别唯美微电影。
柳永追求一生浪漫,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是当时的流行词作家,文采出众,心思细腻,其名声在民间甚响,尤其是在烟花柳巷,人人争相传唱。但人们常常把他与苏轼作比,说他淫靡,说他艳俗,说他不如苏轼那般豪气开阔,让人生出爱慕崇敬之心。叶老先生也说柳永一生有待于于外,落空无成。也就是说柳永一辈子所追求的东西都是向外的,对内心的修炼不够,所以,他才会抑郁不得志。如果一个人经历苦难,懂得修炼与自省,便能获得内心的富足,向外的追求便会不再强烈。又或许,正因为柳永有这样伤怀细腻之情感,执着不改的浪漫,才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不得皇帝赏识又何妨?不得达官贵人认可又何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柳永所写词无人问津,才是真正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了。所以,柳永并非一生落空,他自有他的非凡成就。
《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