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雁君|小说:北岸映山红(三)

雁君|小说:北岸映山红(三)

作者: 林雁君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21:30 被阅读0次

(文章原创,文责自负。)

              《北岸映山红》(三)

                          作者:林雁君

      静娴和静勋都在北岸镇上读书,有半个月时间没有回家了,月底也是他们姐弟俩约好一起回家的日子。

      孩子们要回来,包小英忙前忙后,收拾完稻谷,揉着面团,做些玉米馒头,让孩子们返校时带学校吃。包小英性格温和,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心灵手巧,自学缝纫,家里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是她当年的嫁妆,包小英至今还保养的闪闪发亮,四个孩子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她自己缝缝剪剪,平时有空也帮邻居们做些缝纫,在北岸村里,她也是个惠能手。

      静姝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静书房”里,月底周末,她也想回家和弟弟、妹妹聚聚。

      书房一直只有她自己一个人打理,所以静姝所有的时间都在店里,加上抽不出身,回家还怕一件事,那就是催婚。二十五岁,在村里已是大龄剩女,特别是碰到村里的阿公、阿婆们,静姝就很想躲过去。

    比起那三姐弟,静雅回家时间相对少些,还有一年她就要毕业了,她忙着她的作品,她喜欢服装设计,和她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有关,小时候在邻居的赞美声里,她知道母亲那时缝纫的裙子是北岸村最漂亮的,她也想做出最漂亮的裙子。

      在三个女儿中,静雅从小就长得出众,如今更是长得水灵,身材高挑修长,村里奶奶们都喊她“金花”,意思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儿”。

      秋天的北岸山很美,那一岸的芦苇荡,在秋风里摇曳生姿,北岸山不是很高,脚下有涓涓的清泉,水声清脆。静姝骑着自行车往家赶,今天她特地提前关了书房。

      看着随风起舞的芦苇荡,静姝想起了小时候,北岸山的阳坡上植被茂盛,姐弟四人一有空就往那儿跑,春天时,映山红开满北岸山,他们就去摘映山红、采覆盆子,秋天稻谷收成后,就去钻草垛、捉迷藏,她带着弟弟妹妹疯玩,那时候是和妹妹弟弟最开心的时候,而今,玩着玩着,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光阴一晃而过。

      静姝骑着自行车,骑了二十多里的路,从镇上回到了家里,静娴和静勋已到家。

    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在院落里闲住,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半空, 打扫过的院落显得干净、从容,水泥地上还有扫过的痕迹,吴大柱今天喝了两小碗米酒,儿女们都在,他心里也是安详的。院子角落的那颗枇杷树,树冠早已越过了两层楼的房顶,树荫可以遮得住半个院落,随着秋夜的月影晃动着。它是吴大柱父辈那时就种下了,这树也没怎么管理它,耐贫瘠、耐干旱,年年长高、年年壮实,仿若吴家的祖辈,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守护着这一家的平安。

        静娴和静勋在院子里晾晒换洗的衣服,静姝和母亲在整理蒸锅上馒头。静娴为了节约时间复习,把长长的马尾辫也剪了,剪了个短发平头,像个假小子似的,从学校回来时,包小英差点没认出来。

      静勋长高了很多,吊着变声期的公鸭嗓子,和静娴聊着学校的事情。

      吴大柱和俩孩子聊着在学校的近况,静娴成绩很不错,她一直想考司法专业,这孩子读书也下苦功夫,梦想将来当一名律师。静勋的成绩没有静娴那么突出,在班级中上的位置,他希望自己能去参军,想当一名军人,这个想法他还没有告诉父亲吴大柱。

    在吴大柱的思想观念里,儿子是他的心头肉,他最希望的是儿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份光鲜的工作,女儿都会嫁出去,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如果他知道儿子将来要去参军,吴大柱肯定是一万个不舍得。这儿子是他老来得子,生了三个女儿后,才得的仔呀。尽管吴大柱已到了近50岁的年龄,干农活、撒网打鱼,有时体力上已不能和年轻时比,想起以前大冬天下河,身体是不曾哆嗦的。但是他想想,女儿、儿子还没成人,俩小的学业还没完成,这后背劲儿呀不敢放松,还得撑下去。

      吴大柱想起父母过逝时对他的嘱托,作为长子的他,要照顾几个兄弟姐妹,帮衬他们成家立业,特别是最小的弟弟吴小柱,那时小柱才16岁,兄长如父,吴大柱早早过撑起了这个家,为了这一大家子,承起了重担,那时候农村里的姑娘都不愿嫁给他,直到媒人介绍了隔村的包小英,那时的包小英觉得吴小柱是个有担当的汉子,将来也会是一个好丈夫,不嫌他穷,一心嫁给了吴大柱。在和吴大柱成家后,生儿育女的这几十年里,吴大柱尽管是个粗汉子,但对妻子包小英是也是粗中有细。

      包小英收拾完屋子,打点好第二天给了孩子们带校的伙食,夜幕已深,整个村庄已是漆黑一片,只有月光安静地洒落在北岸山上。

(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君|小说:北岸映山红(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fh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