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有过这样“读不懂”尴尬吗?

你有过这样“读不懂”尴尬吗?

作者: 赵赵的创想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16:55 被阅读0次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一书,这是自己下学期选修课的必读书目,也是近段时间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可令自己尴尬的是,里面很多概念,自己都是一知半解,明显感觉看不懂。

其中有很多为了讲清楚问题而涉及到的跨学科的例子,什么函数、建模、锚点等等,自己觉得是不是自己整天教小学语文,把自己的知识面越教越狭隘了。

还有最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是自考的本科文凭,所以知识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在说给儿子听时,他提出了第三种可能,他可能也是为了安慰我,说是不是作者本身没有说清楚,或者搞得不是太明白,所以,也没有写明白呢。我只能说,这种概率很小。

但还在硬着头皮读,我发现虽然没有很明白,但是,在听到一些有关大概念设计教学的讲座时,或者是在生活中,会突然联想到其中的某句话。

比如今天在整理《成长的困惑》一文,在思考提炼语时,从学生的困惑想到老师的困惑,又从教师的职业困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的困惑,再扩展到人类的困惑,从而理解困惑可能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我忽然觉得,这个过程就是提炼大概念的过程,就是书中所说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还需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具体实践。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也令我印象深刻。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他提到,在他的教学的第十年左右,在一次大型的公开课上,他突然悟出四个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他认为,这四个字是对他十年教学经验的一种高度凝练,因为我们可以说这四个字是教学的一个大概念。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告诉一位新老师,他也能像王老师一样关注学生吗?答案是不能,这是因为王老师的这四个字是他从其成千上百的具体教学案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因此,他也可以将这条抽象的原理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去,而对于新老师来说,至多是一个提示,因为他们缺乏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支撑这个大概念,因此他们对关注学生的理解是有限的,无法做到迁移。

如果没有案例支持,抽象概念很有可能就是没有被充分理解的惰性知识,而支撑大概念的具体案例越丰富越多样,它的可迁移性就越强。

看到这些,我不再纠结该不该继续读下去,也不再害怕读不懂,就像儿子前两天给我说的话。

我问儿子高中的学习是不是很难,儿子说,怎么说呢,老师告诉我们,其实遇到好开始觉得很难、不理解东西,习惯了就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有过这样“读不懂”尴尬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g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