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这件事是不是陋习不好判断,从它的作用来说,用来联络感情,增进关系。
随礼是各种红白喜事的互相随份子,说白了就是互相给钱。钱在这里作为份子或者礼单,往往这种随份子是双向的,你随我,我以后再随你。当然也存在单向的,随了就随了,为了投资感情或者建立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刘邦了,当年他遇到吕雉时,吕老公因为刚来沛县,所以大办酒席,邀请当地人物。来的人都带着贺礼,要么是酒肉,要么钱财,刘邦也想来,但是他没有贺礼。于是他厚着脸皮混了进去,当然这一去没关系,他有机会的解救了吕氏一家,赶走了前来闹事的被退亲的人家,于是后来娶到吕雉。
随礼,随份子,先不说它是否为陋习,但是观察这个账目的往来和计算方式,就很能体现一个地方人的特点。最典型的是一般地方办理喜事时是单独立账还是多户立账。立账,也就是把钱随给谁。这个问题乍一看很简单,其实里面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张三随了李四三百元,那么日后李四应该随张三三百,对吧。可是实际上不会这么简单,可能张三的老婆随过李四三百,张三后来又随了李四三百,那么请问当李四后来随张三时,他会随多少。很多地方都是只随三百。无形中那三百元就消失了一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当张三家办喜事,他和老婆各自立一个账单,于是以前有过礼单往来的就分别随礼,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账目不清的问题。当然了,实际情况比这个还要复杂,比如张三家办了三次喜事,而李四家办了五次,那么如果每次双方随的钱都一样多,无论怎么立账,仍然会有一方多花,一方少花,这笔钱没有均衡,财务角度讲没有实现冲销相等。
随礼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人情投资,所以本质上也很难存在开销与收回保持均等。而这背后人们的记账方式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财产的计算模式。
这里面也有一个小插曲,我当年就跟不明白,当姥爷姥姥去世时,妈妈要随钱给最小的弟弟,也就是老舅。不仅随了两次,而且其他兄弟姐们也如此。我说这笔账不太对呀,姥姥姥爷是你们的父母,你们随礼给自己弟弟,本质是为了自己父母的,可是父母又不是舅舅一个人的。再说了,你们因为这件事随礼了,那么这份礼怎么返回来呢,说句不好听的,你们的父母就两个,以后舅舅也不可能因为父母去世再随你们,怎么看这次钱出的很奇怪。当然要是从感情上,给去世的父母花钱置办东西,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这种礼单就不是为了你来我往的目的,它额意义在于亲人的互相支持,一家人要做一个表率。
随礼,随份子还会一直存在,因为大家需要它来联络感情,更主要的是有时也是一种金钱的力量支持。
网友评论